世界大河之一。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由源出東薩彥嶺唐努烏拉山的大、小葉尼塞河匯合而成。沿中西伯利亞高原西側,曲折北流,註入北冰洋喀拉海葉尼塞灣。匯合點(克孜勒)以下長3 487千米(從小葉尼塞河河源算起,長4 102千米)。流域面積258萬平方千米。河口處年平均流量1.98萬米3/秒(最大流量15.4萬立方米/秒,最小2 080米3/秒),年平均徑流量6 530億立方米(2001年為7 490億立方米),為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水系明顯不對稱,右岸支流水量為左岸的5~6倍。米努辛斯克盆地以上為上遊,長474千米,在支流赫姆奇克河匯合處以上,河流流經寬廣的草原、盆地,河床寬200~400米;匯合處以下由於穿越西薩彥嶺,谷窄、河深、流急、多險灘,在峽口處的邁納附近建有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大壩。從米努辛斯克盆地出口至安加拉河匯流處為中遊,長876千米,在穿越東薩彥嶺出口處的季夫諾戈爾斯克附近建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大壩,其上形成長約386千米的水庫區。安加拉河口以下為下遊,長2 137千米,流經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東部邊緣。由於接納瞭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及庫列伊卡河等,水量大增,除在穿越葉尼塞山形成卡紮欽和奧西諾夫兩處急流外,河道寬15~20千米。下通古斯卡河口以下,流速減緩,水流平穩,河床中出現許多沙洲。左岸沼澤、濕地遍佈。杜金卡以下為葉尼塞河三角洲,河床分為許多河汊及島嶼,河口總寬度達80千米。河水補給以冰雪融水為主,次為夏秋降水。大部河段有春汛,夏季多洪水,水量季節變化大。上遊通航期半年(5~10月)、中遊5個月(5月下旬至10月)、下遊4個月(6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因跨越緯度較多,上、下遊封凍和解凍期不同,春、秋兩季常出現浮冰堵塞河道或冰壩,造成洪水。流域內森林,煤、鐵、銅、鎳、鉛、鋅、金、鉑族金屬及水產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居全國第一。現幹流上已建成薩彥–舒申斯克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兩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640萬千瓦和600萬千瓦),支流安加拉河上建有佈拉茨克、烏斯季伊利姆斯克和伊爾庫茨克3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450萬千瓦、430萬千瓦和66萬千瓦)。自上遊的薩彥諾戈爾斯克至河口的3 013千米可定期通航,其中主要通航河段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至杜金卡段,海輪自河口可上溯700千米至伊加爾卡。主要河港有杜金卡、伊加爾卡、葉尼塞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及阿巴坎等。

葉尼塞河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