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吸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包括葉綠素a、b、c、d以及光合細菌中的細菌葉綠素。所有綠色植物除瞭均含葉綠素a外,高等植物、綠藻和眼蟲藻還含葉綠素b;矽藻和褐藻還含葉綠素c;紅藻還含葉綠素d;藍藻隻含葉綠素a。

 葉綠素為一類含鎂的卟啉衍生物。由4個吡咯環平行相連,中間結合一個鎂原子,構成能吸收光能的大卟啉核,在卟啉核的側基上還連接一條葉綠醇的長鏈,定位在類囊體膜上。各種葉綠素之間的分子成分和結構差異不大,如葉綠素a比葉綠素b僅多兩個氫、少一個氧,而細菌葉綠素與葉綠素a的不同也隻是在卟啉核Ⅰ上的對乙烯側基換成酮基、Ⅱ上的一個雙鍵被氫化(見圖)。

  葉綠素具有特異的吸收光性質,它選擇性地吸收紅光和藍光而不吸收綠光,故在可見光照射下呈綠色。葉綠素容易用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從植物組織中提取出來,也可用石油醚將葉綠素a和b與其他色素分開。葉綠素溶液的吸收光譜稍有不同,葉綠素a吸收峰在430nm(納米)和660nm處,葉綠素b吸收峰在435nm和643nm處,而細菌葉綠素a的光吸收在遠紅光區,吸收峰在773nm處。葉綠素分子受光激發後發射熒光,故葉綠素溶液在光照下可發出紅色熒光。

  葉綠素的生物合成比較復雜,主要是先由糖代謝的中間產物琥珀酰輔酶A和甘氨酸縮合成δ–氨基乙酰丙酸,再由兩分子δ–氨基乙酰丙酸縮合成吡咯衍生物——膽色素,後由4個膽色素聚合成尿卟啉原,尿卟啉原經氧化脫羧轉化合成葉綠素或亞基血紅素的共同前體——原卟啉,與鎂離子結合形成鎂原卟啉,並進一步形成脫植基葉綠素,它在光照下形成葉綠素a。原卟啉如與鐵離子結合,則合成血紅素,這表明生物界的兩大色素——葉綠素和血紅素——最初是同源的。

  在活體條件下,為瞭有效地吸收光能,葉綠素分子還與其他色素分子如胡蘿卜素葉黃素等聚集在一起成為分子簇,即天線色素復合體,此種復合體與蛋白質結合而固定在類囊體膜上。大多數葉綠素a分子隻是像“天線”那樣起著捕獲光能的作用。受光激發的葉綠素a能將激發能量從一個分子傳給另一個分子,最後傳遞給少數特殊的葉綠素a分子(可能是聚合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即反應中心,在反應中心引起光化學反應,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在自然界裡,植物的葉綠素代謝隨溫度、水分、光照和營養等環境變化而變化,如深秋時節氣溫降低,植物葉綠素的降解大於合成,原來被大量葉綠素掩蓋的其他色素,如胡蘿卜素和花青素等就顯現出來,葉片呈現黃紅色。

  從植物組織中提取出來的葉綠素很不穩定,容易被酸堿等氧化脫色,如用銅離子將葉綠素分子中的鎂取代,形成葉綠素的銅鈉鹽後就比較穩定,可用作天然的著色劑。一般葉綠素不能為動物吸收和消化,如蠶食桑葉後的排出物組分中,幾乎都是被濃縮瞭的葉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