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字梅村。生於山東日照,卒於北京。193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45~1947年赴美國進修。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沉積學會理事長和國際沉積學傢協會理事。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學部常務副主任。1951年在地質研究所創建瞭中國第一個沉積學研究室,致力於鐵、錳、磷、鋁、鈾和石油天然氣等沉積礦床成礦理論的研究。1953年在湘潭錳礦礦區發現碳酸錳礦石,擴大瞭儲量。1963年提出“外生礦床陸源汲取成礦論”。70~80年代,他和他的研究集體提出瞭“工業磷塊巖物理富集成礦說”及“沉積礦床多因素多階段成礦論”,認為沉積礦床的成礦過程一般經過礦質的汲取、地球化學富集和工業礦床形成 三個階段。他還論述瞭沉積成礦時代的地史意義,分出瞭成礦序列、系列和周期。並認為每一周期都有不同的礦種組合、成礦系列和序列;都開始於造山運動之後;並與地殼演化,海水進退、生物興衰及氣候變遷密切相關。他研究瞭華北地臺沉積建造,劃分出造山、造陸、造海和斷陷等建造類型,探討瞭時空展佈和地質背景對沉積成礦的控制作用。他的“中國沉積巖層和沉積礦層的形成與展佈、演化與變革的自然規律研究”項目獲1987年國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集體)。主要著作有《甘肅中南部地質志》(合著,1944)、《外生礦床陸源汲取成礦論》(1963)、《工業磷塊巖物理富集成礦說》(合著,1986)、《中國磷塊巖》(合著,1989)、《沉積礦床多因素、多階段成礦論》(合著,1989)、《生物成礦作用研究》(1993)和《生物有機質成礦作用和成礦背景》(合著,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