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音樂文化,通常可追溯到7世紀形成封建制度前凱爾特人的吟唱詩人音樂。稍後,則有凱爾特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將羅馬天主教的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傳入英國。和歐洲許多國傢一樣,在中世紀初,以格列高利聖詠為基礎,形成瞭早期的複調音樂,例如奧加農、吉默爾和福佈林東等音樂樣式。

  15~17世紀 15世紀,早期尼德蘭樂派(今稱勃艮第樂派)作曲傢J.鄧斯特佈林,最早在固定歌調寫作法上加上豐富富的裝飾和單純的伴奏,應用古凱爾特人的五聲音階寫作。

  16、17世紀伊麗莎白王朝時期國勢強盛,琉特和維吉納音樂隨著詩藝的勃興也盛極一時。特別是維吉納音樂,纖細雅致,富有技巧性,對後來器樂曲如變奏曲、托卡塔等體裁的發展很有影響。

  18、19世紀 18世紀上半葉,德國的G.F.亨德爾被安娜女皇聘請到英國,所寫的歌劇和清唱劇大都取材聖經故事。詩人J.蓋依(1685~1732)和作曲傢J.C.佩普施以通俗歌曲、民謠以及亨德爾等人帶有程式化的意大利風格的歌劇曲調,加上滑稽幽默的對白,寫成《乞丐歌劇》。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J.海頓、C.M.von韋伯、F.門德爾松都曾先後訪問英國。當時管風琴演奏傢都有較高的地位和待遇,常在貴族官邸中演奏。皇傢小教堂的唱詩班,相當於一個頗具規模的合唱團。英國自H.珀塞爾以來的200年間,出現的著名作曲傢,如19世紀中葉愛爾蘭的M.W.巴爾夫(1808~1870)和V.華萊士(1812~1865),分別以歌劇《波希米亞少女》《瑪麗塔娜》知名。

  20世紀 19~20世紀之交,著作作曲傢中,E.埃爾加創作瞭管弦樂《謎語變奏曲》和雄偉壯麗而帶有神秘感的清唱劇《傑龍修斯之夢》。稍後的F.迪利厄斯更多受印象主義影響,寫瞭不少纖細柔美的音樂和協奏曲。G.T.霍爾斯特曾沉醉於印度哲學,其交響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評價。在20世紀初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R.沃恩·威廉斯是繼埃爾加以後英國最有貢獻的作曲傢之一。其代表作有9部交響曲。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A.佈利斯從早期的《色彩交響曲》那樣反傳統的現代主義,經過對各種風格的探索,最後轉向康塔塔《福音》那樣充滿中世紀情趣的音樂。E.魯佈拉(1901~1986)寫瞭包括8部交響曲在內的許多器樂和合唱音樂。C.蘭伯特(1905~1951)寫瞭不少舞劇音樂和優秀的評論。W.沃爾頓早期風格追隨A.勛伯格和巴托克,尤以《小提琴協奏曲》、管弦樂組曲《門面》和清唱劇《伯沙撒王的宴會》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M.蒂皮特把新浪漫主義和英國古老牧歌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其著名的《第三交響曲》為女高音和樂隊而寫。B.佈裡頓的創作范圍極廣,僅歌劇就有正歌劇、室內歌劇和兒童歌劇等。他的管弦樂曲《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既有普及作用又有高度藝術價值。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先鋒派文學、劇壇“憤怒的青年”的勃起,許多青年作曲傢走上比十二音音樂更徹底地背離傳統的道路,例如仿效O.梅西安和使用爵士手法的M.威廉森(1931~ ),應用爵士手法的R.R.貝內特(1936~ )以及在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方面作瞭許多探索的C.卡迪尤(1936~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