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新四軍領導人,軍事傢。原名為詢,字希夷。生於廣東歸善周田村(今屬惠州市惠陽區)一個農民傢庭。7歲入本村小學讀書,1911年入惠州府立蠶業學校。因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治、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獲釋後轉入惠州府立中學。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的鼓舞下,立志走軍事救國的道路,先後就讀於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校期間刻苦攻讀軍事課程,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鬥爭,並廣泛研讀進步書刊,,探討哲學和社會政治學。曾給《新青年》雜志寫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於“覺悟”,並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志向。1918年冬從保定軍校畢業,次年初到福建漳州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援閩”粵軍,在第1支隊任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隨粵軍回師廣東,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之役。後任粵軍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附、孫中山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調集重兵圍攻孫中山的總統府時,奉命率部守衛總統府前院,與叛軍激戰竟日,掩護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等脫險。

  1924年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黨合作後,被派赴蘇聯莫斯科,先後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1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旋即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戰役。不久奉命轉往肇慶,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第4軍獨立團,任團長。從此所部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部隊。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獨立團擔任先遣隊,於5月北上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部。6月間進至湖南安仁、攸縣,擊潰投靠吳佩孚的贛、粵部隊4個團。後隨第4軍主力進攻醴陵、平江,猛打猛沖猛追,長驅直進,連戰皆捷。汀泗橋戰役中正面部隊進攻受阻後,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拊敵側背,大敗守敵,並乘勝追擊20餘千米,奪取咸寧縣城。繼又率部參加進攻吳佩孚親率重兵據守的賀勝橋,先以團主力突破敵軍桃林鋪防線,揳入其防禦縱深,再以預備隊相機投入,將反撲的優勢敵人擊退。在所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連突破印鬥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占領瞭賀勝橋。在武昌攻堅戰鬥中,指揮部隊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配合友軍攻下制高點蛇山,迫使敵軍繳械投降。在北伐戰爭中,他多謀善斷,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所部被稱為“葉挺獨立團”,為第4軍贏得“鐵軍”稱號起瞭重要作用。北伐軍占領武漢後,他升任第4軍25師副師長、第11軍24師師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指使夏鬥寅、楊森部襲擊武漢。他在叛軍逼近武昌時臨危受命,組織留守武漢的部隊反擊叛軍,經3日鏖戰,從紙坊鎮打到汀泗橋,將叛軍擊潰,使革命中心武漢轉危為安。同年7月下旬,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8月1日與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指揮起義軍骨幹力量第24師英勇奮戰,殲滅守敵第6軍57團和第3軍23、24團。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南下途中參與指揮會昌戰鬥,所部第24、25師擔任主攻,率先突入會昌縣城,重創國民黨軍錢大鈞部,並將增援之敵黃紹竑部擊退。起義軍進入廣東潮(安)汕(頭)地區實行分兵後,與賀龍率第11軍24師和第20軍1師、2師向西進取東江地區時,於揭陽縣山湖(玉湖)附近地區遭遇國民黨軍東路軍,激戰3晝夜,因敵眾我寡,傷亡很大。後轉到普寧流沙又遭東路軍大舉進攻,當起義部隊餘部撤往海陸豐地區後,他與聶榮臻等伴同身患重病的周恩來乘船潛往香港。同年12月10日由香港到廣州,旋即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當晚在總指揮部召開的會議上,他根據敵強我弱和敵軍必將調動主力向我反撲的形勢,提議盡快以繳獲的武器擴大部隊,趁敵軍反撲之前主動撤出廣州,保存實力,另圖發展,但未被采納。12日,在起義主要領導人張太雷犧牲、敵人大舉反撲的危急時刻,與聶榮臻一起果斷下令撤退,保存瞭部分武裝力量。廣州起義失敗後,因受到黨內“左”傾領導的指責和共產國際某些人的冷遇,出走歐洲,與中國共產黨脫離瞭關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到澳門,渴望參加抗日救國。1933年應國民黨軍第19路軍將領的邀請,曾到福建參加抗日反蔣活動。

1939年葉挺在新四軍軍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擁護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積極參與將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出任軍長。1937年10月應召赴延安會見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表示完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抗戰到底。1938年與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等領導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為瞭執行中共中央給新四軍制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5月他越過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對部隊進行整頓、擴編,分途挺進皖東敵後,在淮南津浦路東西兩側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2日,日軍5 000餘人在空軍配合下,分兩路進攻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在國民黨軍有意避戰,縱敵肆虐的情況下,他親赴前線指揮軍部直屬部隊選擇險要地形部署兵力,以節節堵截、相機反擊、日夜襲擾的積極防禦戰法,消耗、疲憊敵人,經7晝夜頑強苦戰,斃傷日軍數百人,於8日晨將敵全線擊退。繼率部猛烈追擊至涇縣縣城再度將敵擊潰,收復縣城。同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他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葉挺北上就職之前,由陳毅代行其職權)。葉挺在新四軍任職期間,針對國民黨限制新四軍發展的方針,在編制、經費、防區以及兩軍關系等方面與蔣介石及國民黨有關當局進行瞭許多交涉和鬥爭。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向愛國人士、海外華僑、國際人士和國民黨內的朋友等募集物資槍支款項,並動員一批學者、故舊、親屬參加新四軍,壯大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掀起第2次反共高潮,調集7個師8萬餘人的兵力包圍襲擊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和駐皖南的部隊,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部隊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新四軍主要領導人項英猶豫動搖、一度放棄領導的嚴重情況下,他臨危不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但終因寡不敵眾,部隊彈盡援絕,除2 000餘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失散、犧牲和被俘。他自己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先後被轉到上饒、桂林、重慶、恩施等地監禁五年零兩個月。面對蔣介石、陳誠、顧祝同等威逼利誘,他嚴詞拒絕,堅貞不屈。寫信向蔣介石表示:“挺不願茍且偷生,以玷前修,願保其真情而入地獄”,“個人之操守至死不可變”;並作《囚歌》明志,申明他不會“由狗的洞子爬出”,去接受“自由”,而隻期待著“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於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即致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要求實現他多年的願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於7日復電,稱贊他忠誠地為中國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瞭20餘年的奮鬥,經歷瞭種種嚴峻的考驗,決定接受他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出席全軍整編會議,因途中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遺體葬於延安“四八”烈士陵園。遺著有《南昌暴動至潮汕的失敗》、《現代戰爭的性質特點與指揮》等,記錄他軍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葉挺將軍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