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作傢、編輯傢、教育傢。本名葉紹鈞,曾用名秉丞等。原籍安徽。生於蘇州,卒於北京。父親為地主傢的帳房先生。幼年在私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上中學後開始接觸外國文學。中學畢業後開始瞭10年鄉鎮小學教員的生活。1914年開始發表文言小說。為他後來從事白話小說的創作積累瞭經驗。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他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在《新潮》、《小說月報》、《晨報副刊》等報刊上發表各種體裁裁的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3月出版第一本白話短篇小說集《隔膜》,為新文學最早的短篇小說集之一。此後,又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火災》(1923)、《線下》(1925)、《城中》(1926)、《未厭集》(1928)、《四三集》(1936)。1929年8月,長篇小說《倪煥之》出版。

  葉聖陶早期小說關註下層人民疾苦,關註婦女命運和兒童心理,體現出人道主義傾向。雖然個別作品有“問題小說”的色彩,幾篇兒童題材作品寫童心和母愛時也流露出“愛”與“美”的理想色彩,但他仍以冷靜客觀地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和心理見長,尤其擅長寫他最熟悉的下層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孤獨》表現瞭一個身患咳喘病的孤老頭一天的生活,真實細膩地表現瞭老人的孤獨心理和處境,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葉聖陶通過一系列作品思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個朋友》否定瞭個性泯滅的婚姻傢庭生活,《隔膜》則暴露小市民在溫文爾雅的禮節中對於生活的令人戰栗的冷淡。《潘先生在難中》既同情地諷刺瞭小知識分子在戰亂中的患得患失,又表達瞭反戰思想。在創作原則上,他反對依據某種“主義”來創作,而強調藝術直覺。五卅運動後,葉聖陶日益關心政治,特別是1927年以後,國內形勢的劇變,加之受左翼文學思潮影響,他開始重視作品的時代性,並註意反映重大歷史事件。以四一二政變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夜》,揭露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官僚資本主義剝削造成中國農民的深重苦難,表現瞭農民反抗意識的覺醒的小說《多收瞭三五鬥》(1933)就屬於這類作品。進入30年代以後,他的小說創作數量逐漸減少,4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瞭小說創作。

  葉聖陶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最優秀的小說傢,是中國現代小說奠基者之一,他在小說創作方面的紮實而穩健的成就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贊譽。除小說外,他還創作瞭許多優秀散文,出版瞭《腳步集》(1931)、《未厭居習作》(1935)、《西川集》(1945)、《小記十篇》(1958)等散文集。其中《藕與蓴菜》等是現代散文名篇。他還是中國現代童話的拓荒者,有童話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等出版。他的童話在童心色彩中也融進瞭成人的悲哀。魯迅曾指出,“葉紹鈞先生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瞭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譯者的話》),充分肯定瞭他對中國現代童話的開拓作用。

  葉聖陶從1923年起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30年起改任開明書店編輯,抗戰勝利後成為開明書店負責人之一。曾主編或編輯過《詩》、《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學生文藝》、《中國作傢》等重要文學及語文教育刊物,發現、培養和推薦過巴金、丁玲等一批著名作傢。在做編輯工作的同時,他還曾兼任中學、大學教員,編輯過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材,撰寫過十多本語文教育方面的論著。1949年以後,曾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館館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中央主席、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收入《葉聖陶文集》。

  

推薦書目

 陳遼. 葉聖陶評傳.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

 商金林. 葉聖陶傳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