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意識流文學影響,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潛意識、直覺活動的電影。電影中的意識流作品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瑞典導演I.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法國導演A.雷乃的《廣島之戀》(1958)、《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0),被認為是最早的意識流電影。隨後,義大利導演F.費利尼和M.安東尼奧尼以及法國新浪潮派導演繼續運用和發展瞭意識流技巧。他們的影片打破以時間為順序的敘述方式,切碎情節間的邏輯聯繫,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件相互顛倒,彼此滲透,通通過回憶、想象、夢境、幻覺直接表現主人公的內在心理動作,形成一種網狀的立體結構,實現瞭自由聯想式的情節組織和主題表達。他們還經常采用內心獨白、象征、隱喻等表現手法,再現現代人在自然狀態下敏感、紛繁、矛盾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