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傢,當代西方經濟學代表人物。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特裏希鎮,卒於美國康涅狄格塔科尼克。1906年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遊學倫敦。先後在奧匈帝國幾所大學、德國波恩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曾任經濟計量學會、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主要著作有《經濟發展理論》(1912)、《經濟週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傢》(19951)、《經濟分析史》(1954)等。

  熊彼特對資本主義長期發展趨勢、經濟學說發展史等方面進行瞭廣泛的研究。他用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及其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他認為,創新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包括新財富的創造、新生產方法的采用、新市場的開辟、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產業組織的形成。企業傢的職能就是創新,而經濟發展就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實現新組合。

圖1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62年第3版封面

  在《經濟周期》一書中,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提出瞭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投資,引起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經濟轉入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衡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引起瞭資本主義生產的經濟周期。他綜合瞭前人的論點,提出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3種周期:經濟長周期又稱“康德拉捷夫周期”,每一周期歷時50~60年;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周期,又稱“尤格拉周期”;平均40個月的短周期,又稱“基欽周期”。這幾種周期同時並存並相互交織。

圖2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文版扉頁

  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他認為,一旦經濟進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動化瞭,無需人的作用瞭,創新本身降為例行事物瞭,企業傢就會變得無用,資本主義就將活不下去,並將自動進入“社會主義”。他的學說隨科學技術進步在21世紀初受到瞭更多學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