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在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物件的心理學派。有奧國學派之稱。德文akt本義為動作,現多譯作意動,以示與外顯動作有別。1874年學派創始人F.佈倫塔諾出版《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反對W.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他指出,我們看見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看和思的物件並非心理學的物件,看和思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佈倫倫塔諾思想的來源之一是亞裡士多德的《論靈魂》。後者認為心理是靈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動。每種心理活動有自己的對象:光是視覺的對象,聲是聽覺的對象,記憶對象是過去的東西等。佈倫塔諾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為任何心理動作都指向對象,沒有無對象的動作,也沒有無動作的對象,對象(內容)和動作不可分開,都要研究,但心理學主要研究意動。

  馮特的學生O.屈爾佩原信內容心理學,後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和他的學生進行思維的實驗研究時,發現有無意象思維,他們稱之為識態、心向等,認為心理過程除映象活力外,還存在無意象過程。屈爾佩試圖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內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學理論,以緩和爭論。

  20世紀初,佈倫塔諾和E.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哲學,支持瞭意動心理學。與此同時,英國F.高爾頓研究個別差異時發現,許多人,甚至有的大藝術傢也缺乏視覺意象。從此,這種出自哲學唯心論的意動心理學得到廣泛傳播,竟成為當時歐洲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學思潮,格式塔心理學、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