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範疇。指與物質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精神現象。意識對物質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傢們依照他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對意識也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義哲學傢強調意識對物質的本原性,把意識理解為超物質的存在,是創造或產生物質世界的根據,意識的內容就是意識本身。唯物主義哲學傢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本原性,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瞭意識的本質,認為意識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的人對對客觀存在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從內容來說,意識是被意識到的存在(包括外部對象的存在和意識承擔者自身的存在),又對存在具有反作用。

  人類在早期階段就已經註意到意識現象的存在。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瞭解意識的本質。在哲學史上不同哲學流派對於意識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總結瞭哲學史上的各種意識觀,總結瞭自然科學的發展成果,第一次科學地解決瞭意識的起源、本質、社會性和能動性問題。

  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出發,認為人的意識不管看起來是多麼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物質不是意識的產物,一切物質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即反映的特性。這種反映特性是意識得以發生的自然基礎。無生命的物質對作用於它的事物的反映,是以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映形式表現出來的。隨著有生命物質的出現,產生瞭生物的反映形式。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其反映形式經歷瞭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植物和原生動物的反映形式表現為刺激感應性,隨著動物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的形成,產生瞭感覺這種較高級的反映形式;高等動物不僅已經分化出各種不同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而且形成瞭大腦這一神經系統的指揮中心,與此相適應,反映形式就由感覺進一步發展為動物心理。

  人類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從動物心理發展而來的。但意識並不單純是生物自然發展的結果,它從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是社會的產物。

  人的勞動開始就具有社會性。社會性的勞動既體現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又體現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勞動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些關系通過物質的活動表現出來,又通過意識的活動表現出來。最初的人類社會集體為瞭使勞動和生活協調一致,社會成員之間不僅要交換物質活動,而且要交換意識活動,要互相傳遞信息。手勢、呼叫成為最初的人類交換意識活動的手段。在人類發音器官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逐漸發展的基礎上,呼叫發展成語言符號系統。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加復雜化,人的腦和感覺器官更加發展和完善,人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的本質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人腦對外部客觀存在對象的主觀反映,內容是客觀的;但這種反映不是客觀對象直接進入人腦,隻是客觀對象在人腦中的觀念映象,因而形式是主觀的。意識是人的頭腦中主觀觀念的形式和客觀實在的內容的對立統一。人的意識作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是一種單一的反映形式,而是各種反映形式的總和,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的反映形式和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的反映形式。所有這些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即使是虛幻的、錯誤的觀念,也不純粹是主觀的,歸根結底仍有自己的客觀“原型”。沒有外部客觀存在的現實,沒有人自身同這種現實相互作用的經驗關系,人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反映和意識到這種現實,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意識本身。

  人的意識是社會性的。人腦是意識的器官,具有觀念地反映外部客觀現實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整個人類實踐活動,首先是勞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遺傳”下來的。同時,人隻有在社會中生活,通過社會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其他影響,掌握瞭歷史地形成的意識發展的形式、規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腦才能現實地成為社會的人的意識器官,它產生意識的能力才能得到實現。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會)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人的意識的內容,這一過程受人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以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的意識同語言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語言是意識活動過程的必要條件,是人們鞏固意識活動成果的手段,也是人們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離開社會,就不可能有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意識是人的社會活動、社會生活中固有的精神方面。

  意識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個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個體意識是指個人對外部現實的反映過程和意識活動,是個人對外部現實的觀念的關系。社會意識是指一定社會或一定社會集團的整體的精神生活過程和觀念的關系,它具有復雜的結構和不同的水平,包括不同的形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和科學理論,以及不同階級、不同社會集團、不同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生活習俗、傳統等,都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個體意識也是社會的。因為任何現實的、具體的個人都是社會存在物,他的活動不管采取什麼形式,都是社會的活動,個體意識和社會意識都由人們的社會存在所決定,並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意識不是脫離個體意識或與個體意識絕對對立的抽象的東西。社會意識通過個體意識而發展,個體意識客觀化的成果通過社會交往的中介而轉變成為社會意識的內容。但是,個體意識又依賴於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個體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思想前提和思想環境,隻有根據社會意識所給予的形式、規范、資料,才有個體的意識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肯定意識的能動性,肯定意識對物質世界有巨大的反作用。認為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極的直觀,而是能動的、積極的。人通過自己有目的的活動,在同客觀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不僅以感性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而且還通過理性思維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造成理論體系或觀念系統。同時,人的意識還有超前反映的能力,即根據已經掌握的客觀規律,通過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活動,創立關於事物發展未來趨勢或預示未來事實的新思想、新觀念。

  人在進行實踐活動的時候,首先在自己的意識中,根據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規律,根據自己的需要,為實踐活動創造觀念的對象。這種對象是客觀世界本身並不存在也不能產生的東西。這就是實踐活動結束時所要得到的結果,即實踐活動所要實現的目的。這種目的雖然是觀念的東西,但它能指導物質性的實踐活動改變客觀對象,創造體現目的的新對象。這樣,就使意識中創造的觀念的對象變成現實的對象,使意識中形成的觀念的目的變成實在的東西。

  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同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存在、活動、思想、感情、願望和需要的意識。人由於具有自我意識,才把自己同客觀世界自覺地區分開來,把活動著的自己同自己活動的對象當作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自我意識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意識固有的自覺因素。自我意識愈發展,人就愈有可能為瞭自己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能動地創造性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