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域城郭王國,唐安西四鎮之一。又稱烏夷夷烏耆等(均為焉耆語Argi的音寫);佛教文獻作億尼憶尼阿耆尼,則是梵文Agni(意為“火”)的音寫;回鶻西遷後,稱此地為Solmī/Sulmī(漢文作唆裏迷)。伊斯蘭教傳入後,稱Čališ(察力失、叉力失)。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名為喀喇沙爾。光緒二十四年(1898)改回焉耆,但至今維吾爾語仍習稱Qarašähr(意為“黑城”)。古代居民屬印歐種,操印歐語系的焉耆語(又名吐火羅語A方言)。9世紀以後,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清代在此安置蒙古土爾扈特部,又有大批陜、甘、青回族遷徙到此。

  焉耆國位於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環抱在天山、霍拉山和庫魯克塔格山間,東臨博斯騰湖,東通高昌,西臨龜茲,盛時領地包括今焉耆、庫爾勒、博湖、和碩、和靜、尉犁等縣市。都員渠城,又稱河南城(今博格達泌古城,一說今焉耆縣城)。

  西漢時,人口三萬二千餘,隸屬於匈奴。匈奴西邊日逐王設置控制西域的僮仆都尉,經常駐紮在焉耆、危須、尉犁間,向各國征收賦稅,轉輸匈奴。漢武帝劉徹通西域並征服大宛後,開始在渠犁等地屯田。宣帝時,日逐王降漢,僮仆都尉罷。神爵二年(前60),漢始置西域都護,駐焉耆西南烏壘城,監護北道諸國。王莽代漢後,與匈奴絕和親,匈奴攻西域,焉耆首先響應,攻殺都護但欽。天鳳三年(公元16),王莽遣五威將軍王駿、西域都護李崇討焉耆,焉耆詐降,襲殺王駿,不久李崇也歿於龜茲。東漢初,焉耆受治於莎車王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向漢遣子入侍並獻珍寶,請都護。漢光武帝劉秀不出兵,侍子留敦煌,後逃歸。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攻匈奴,取伊吾。翌年,重置都護。十八年,明帝死,焉耆與龜茲攻殺都護陳睦及吏士二千餘人,歸屬匈奴,匈奴率其攻於闐。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班超迫降龜茲,漢重設都護,唯有焉耆、尉黎、危須三國不肯降。六年,班超率諸國兵討焉耆等國,斬焉耆王廣、尉黎王汎等,立焉耆左候元孟為王。漢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復亂,元孟歸降匈奴。延光三年(124),班勇平車師,焉耆等國不降。漢順帝永建二年(127),敦煌太守張朗與西域長史班勇攻入焉耆,元孟遣子入獻。漢靈帝建寧三年(170),隨戊己校尉曹寬討疏勒。東漢時,焉耆人口達五萬二千,有兵兩萬餘,勢力增強。

  三國時,漢、匈奴勢衰,焉耆乘機兼並其旁尉犁、危須、山王等國,成為北道大國。西晉武帝太康中,焉耆王龍安遣子入侍。龍安曾為龜茲王白山所辱,安子會即位後,為父報仇,攻殺白山,自占龜茲,遣子熙歸焉耆為王,國勢大振,蔥嶺東諸國多歸屬。會後為龜茲人殺死。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前涼張駿派沙州刺史楊宣進征西域,龍熙拒戰失敗而降,入貢於前涼。前涼西域長史李柏也曾遣使其國,有書信往還。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呂光伐龜茲,兵至焉耆,國王熙(一作泥流)率旁國請降。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間(435~440),數次遣使朝貢,魏使董琬也曾至其國。太平真君三年(442),魏滅北涼,北涼殘部在沮渠無諱率領下,經鄯善、焉耆入高昌。九年,北魏以焉耆剽劫使者為名,派成周公萬度歸率車師王車伊洛、伊吾唐和等攻伐,焉耆王鳩屍卑(畢)那率四五萬人拒守,被魏軍擊敗,都城陷,鳩屍卑那逃奔龜茲,龜茲王納為女婿,待之甚厚。魏在此設鎮,使唐和留守,萬度歸西掠龜茲而還,車伊洛父子及唐和也在正平初年由焉耆東入魏都。焉耆經魏軍的攻掠,國勢大衰,不久即受治於北方的柔然、高車。5世紀末6世紀初,又被默噠破滅,國人分散,無法自立,請求高昌王麹嘉派第二子入焉耆為王。其後,焉耆龍姓王族重新執政。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曾向北周遣使獻馬。入隋,勢力極衰,僅有兵千餘人,附屬於西突厥。隋文帝開皇末(約594),鐵勒諸部起兵打敗突厥處羅可汗,焉耆又歸附鐵勒,稱臣納貢。隋煬帝大業年間(604~618),國王龍突騎支遣使入隋貢方物,但同時又隸屬於西突厥。

  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突騎支遣使入唐,請求開辟焉耆直通敦煌的大磧道以便使者、商賈往來。高昌國由此失掉途經吐魯番的中轉貿易之利,於是在貞觀十二年與西突厥處月、處密等部聯合,擊破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而回。唐太宗李世民以此為由,派兵在十四年滅高昌國,歸還其所掠焉耆人。同年,西突厥大臣屈利啜弟娶焉耆王女,聯合與唐對敵。十八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率軍出銀山道,攻下焉耆城,擒突騎支,以其弟栗婆準攝國事,俘突騎支至長安。唐軍一撤,西突厥屈利啜囚栗婆準,以西突厥吐屯攝領焉耆,遣使入唐,太宗責之。焉耆使龜茲殺栗婆準,立其從父兄薛婆阿那支為王,仍以西突厥為聲援。二十二年,阿史那社爾率唐軍征龜茲,擒斬薛婆阿那支,立其從父弟先那準(一說婆伽利)為王。唐高宗初年,焉耆王死,唐遣龍突騎支歸國為王,死。龍嬾突立。顯慶三年(658)阿史那賀魯亂平,焉耆成為唐安西都護府下屬四鎮之一。上元年間(674~676)設焉耆都督府。調露元年(679),唐為切斷吐蕃與西突厥餘部的聯絡,以碎葉代焉耆備四鎮。焉耆地位下降,國小人寡。唐玄宗開元七年(719),龍嬾突死,焉吐拂延立。因十姓可汗徙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代碎葉備四鎮。唐在此屯田,總有七屯。安史之亂後,吐蕃進攻西域。唐德宗貞元四年(788),焉耆王龍如林與唐鎮守使楊日祐仍率軍堅守,直到貞元六年前後為吐蕃攻占。但不久回鶻敗吐蕃,焉耆歸屬漠北回鶻汗國,國王與回鶻族官吏共同執政。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龐特勤率西遷回鶻主力入據焉耆。一大批焉耆人由龍姓王率領,東入伊州及河西走廊,成為甘州、沙州一帶的部族之一,號龍傢。焉耆的龍姓王朝終結,此後,這裡成為西州回鶻國的組成部分,為回鶻五城之一,一般稱作唆裡迷。11世紀龜茲脫離西州回鶻後,焉耆成為其西部邊鎮。直到蒙古興起後,它仍是畏兀兒國(即西州回鶻)下屬的兀魯思(ulus,領地,“國”)。13世紀末,畏兀兒王國在元朝與西北蒙古宗王的戰爭中被消滅,焉耆也結束瞭獨立或半獨立的時代。後經察合臺後王和準噶爾等部的統治,最終歸入清朝版圖。

  焉耆依山臨水,農牧漁業兼營,絲路貿易也很興盛。焉耆佛教在龜茲影響下以小乘信徒居多,境內有著名的明屋千佛洞。近代以來,在這裡發現過一些梵文、焉耆文佛教文獻,其中有焉耆佛教大師聖月從梵文譯成焉耆語的《彌勒會見記》劇本,表明這裡還流行上演佛教戲劇。而且,一些焉耆語佛教文獻直接影響瞭回鶻文佛典的形成。焉耆還是中古時期西域摩尼教的傳播中心之一,吐魯番曾出土有關焉耆摩尼教寺院的中古波斯文和回鶻文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