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文傢。浙江吳興人。卒於武漢漢口。1931年在蘇州東吳大學讀書時開始文學創作。1934年發表詩作《寄》、《沉重的BUS》、《詩拔萃》等,後結集為《二十歲人》。1936年起陸續發表散文《歌劇院及其它》、《貝多芬之戀》、《理想樹》等,後收入《美文集》、《狂歡之夜》。1943年擔任郭沫若主編的季刊《中原》執行編輯。徐遲早期創作受歐美現代派影響。特別是他的詩作,追求意象的蘊蓄,節奏的跳躍,有些作品較為難懂。散文創作則因受美國作傢E.海明威的影響,稍趨明朗,敘寫寫細膩,富於詩情。

  1949年以後,曾任《詩刊》副主編、湖北省作傢協會副主席、《外國文學研究》主編等職。50年代他曾兩次赴朝鮮戰場,4次去鞍鋼,6次到長江大橋工地。他創作勤奮,著作體裁豐富,有詩集《美麗·神奇·豐富》、《戰爭·和平·進步》、《共和國的歌》,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論文集《詩與生活》等。60年代定居武漢後主要從事報告文學創作,有《火中的鳳凰》、《祁連山下》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嘗試以報告文學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的生活,寫出瞭《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於1978年《人民文學》第一期。作品敘述瞭數學傢陳景潤的傳奇經歷,表現瞭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此後他又創作瞭《地質之光》《刑天舞幹戚》等一系列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分別獲得第一、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徐遲以詩人氣質寫報告文學,特別是寫知識分子題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論、詩和散文於一爐,結構宏大,氣勢開闊,語言華美而警策,獨具風格。

  出版有報告文學、散文集《哥德巴赫猜想》、《徐遲散文選集》、《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譯著《托爾斯泰散文集》、《托爾斯泰傳》,論文集《紅樓夢藝術論》、《文藝和現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