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藻門夜光蟲科的一種。又稱夜光蟲。單細胞,球形,或腎形,直徑可達2毫米,腹面有一縱溝,溝內有一條退化的鞭毛。在溝的頂部有口,口旁有一條明顯的觸手,具有攝食的功能。在細胞的中央有一團細胞質,內有一個細胞核,另一些細胞質呈很多細絲狀。細胞內還有很多空胞。無色素體,以捕捉矽藻類和橈足類等浮遊生物為食。海產。具有發光能力,發光作用是由細胞內的顆粒物質產生的。在夜晚,當夜光藻的細胞密度較大時,一旦受到風浪的刺激即發螢光,因此而得名。廣佈於世世界各海區,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的主要赤潮生物之一。當密度達到每升1 000個時,海水即變紅,形成赤潮。中國各海區均有分佈,特別是河口和灣口附近的水域數量更多,為國內發生赤潮最頻繁的種類,尤其是在春天悶熱無雨的天氣更容易發生。在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均多次發生夜光藻赤潮,在深圳的大鵬灣鹽田海域幾乎每年3~6月都有發生。夜光藻雖然不產生毒素,但它分泌的氨類物質會加劇水質惡化,還會造成水體缺氧,同時,藻體常會堵塞魚鰓,造成魚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給海產養殖業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