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學傢。祖籍福建廈門。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卒於北京。1925~1928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冶金化學碩士與金屬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元。先後在美國中央合金鋼公司、聯合碳化物研究所、機器翻砂公司擔任工程師和冶金組主任等職。1933年回國,歷任資源委員會冶金室主任、重慶煉銅廠廠長、電化冶煉廠總經理。1944年去歐美考察,曾任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科學組副組長等職。1950年回國,任中央重工業部顧問、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1958年任中國科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他在中國倡導研究化工冶金學,並創建瞭化工冶金研究所。很早就對中國采用當代鋼鐵冶煉中的重要新技術提出瞭方向性的建議,如強化高爐冶煉的高壓爐頂、高風溫和噴吹技術,氧氣轉爐煉鋼和連續鑄鋼等;對中國幾個主要鋼鐵基地和復雜礦(如包頭、攀枝花),以及某些有色金屬礦藏的開發利用,提出重要建議。晚年積極建議發展技術科學以及開展微粒學、計算機在冶金中的應用和超高溫化工冶金過程的研究等。在《關於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建議》專著中,建議發展鋼鐵–化肥聯合企業和豎爐煉磷,以解決中國化肥短缺的問題。他提出各種建議並寫論文近百篇,其中《論強化高爐冶煉過程的基本問題》獲國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有關氧氣頂吹轉爐煉鋼、高爐釩鈦磁鐵礦冶煉和豎爐煉磷的實驗和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