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詩人、劇作傢、散文傢。生於都柏林,卒於法國南部羅克佈魯納。曾在都柏林大都會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87年開始專門從事詩歌創作,被詩人T.S. 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葉芝一向對戲劇有濃厚的興趣,先後寫過26部劇本。

  19世紀90年代以後,葉芝熱烈支持愛爾蘭要求民族自治的運動。他領導瞭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並和格雷戈裡夫人共同創建愛爾蘭民族戲劇。他們反對庸俗社會喜劇,提倡把“愛爾蘭的深刻思想和感情搬上舞臺”,表現愛爾蘭古老的理想主義。1899年,愛爾蘭民族文學劇院在都柏林建立,1902年改為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葉芝任會長,1904年改建為阿貝劇院,對現代愛爾蘭戲劇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葉芝的戲劇取材於愛爾蘭古老傳說中“優美崇高的事物”,力求用詩的語言表現英雄人物和英雄行為。早期詩劇《凱瑟琳伯爵夫人》(1899)寫伯爵夫人為瞭救濟窮人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贏得瞭窮人的愛戴。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葉芝不斷地進行實驗。他采用散文詩的形式,根據愛爾蘭神話傳說寫成《胡裡痕的凱瑟琳》(1902)和寓言劇《沙漏》(1903)。葉芝後來對劇本的散文詩形式感到不滿,於1914年改寫為詩劇,使《沙漏》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詩劇《在貝勒海灘上》(1904)是根據愛爾蘭的英雄傳奇創作的《庫楚蘭四部曲》組劇中的第一部,是葉芝最優秀的劇本之一。1913年葉芝擔任美國詩人E.龐德的秘書,在他的影響下對日本古典能劇產生瞭強烈的興趣,寫瞭劇本《鷹泉》(1916)。葉芝把語言、面具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創造瞭一種新戲劇,其中音樂和姿勢是象征性的。葉芝最後的劇本《煉獄》(1939)放棄瞭合唱、舞蹈和日本古典劇的程式。舞臺佈景僅有枯樹一棵和破屋一幢,象征著一個“老人”痛苦的內心世界。

  在詩歌創作方面,1909~1916年是他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柯爾莊園的野天鵝》(1917)是他這一時期最感人的詩集之一。其中“天鵝”既是愛的力量的象征,又是創作力的象征。此後,他靈感四溢,新作迭出,詩集《邁克爾·羅巴提斯與舞者》(1921)、《詩七首外加一個斷片》(1922)、《貓、月亮及其他詩歌》(1924)、《十月疾風》(1927)以及最受後世推崇的《鐘樓》(1928)、《盤旋的樓梯》(1929)等陸續問世。他的詩歌成就達到瞭英語詩歌史上一個少有人及的高峰。  但是,葉芝又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他早年即加入通靈學會,對唯心主義、空想學說甚至神秘主義的宗教和巫術充滿瞭好奇和興趣,而這一切在他各個時期的創作中都有流露和反映,例如《1916年復活節》雖為紀念復活節起義而作,但它同時講述的又是一個“恐怖而美麗的故事”;而在葉芝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基督重臨》中,走向聖嬰誕生之地的獅身人面獸為20世紀人類的前途投下不可預測的恐怖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