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一門。蠕蟲狀,由耙棘(scalid)或刺狀冠(spines crown)的翻吻和軀幹部組成,具裂生體腔。此門名源於生殖的崇拜物little penis,日文用漢字名鰓曳動物門,按漢語動詞在名詞前的語序記為曳鰓動物門。具2綱3科:曳鰓綱(Priapulimorpha),無刺狀冠具耙棘。下分兩科,曳鰓科(Priapulidae),體表具環輪無管形物;<管曳鰓科(Tubiluchidae)體表無環輪具管形物。刺冠曳鰓綱(Seticonaria),具刺狀冠無耙棘。下隻有一科,鼻咽蟲科(Maccabeidae)。中國已報道2屬2種:黃渤海的尾曳鰓蟲(Priapulus caudatus)和東海陸架區的南方擬曳鰓蟲(Priapulopsis cf.australis)。

  結構和功能 蠕蟲狀,體長幾毫米至200毫米。自由生活,體圓柱形,兩側對稱不分節。典型的曳鰓動物大多可分為吻(翻吻)、軀幹部(腹部) 和尾(尾附器)3個部分。吻可伸縮位於蟲體前端,吻表面具多排環狀排列的耙棘(鋤狀器)和許多縱排的小圓錐形杯狀乳突,口位於吻前方中央。軀幹部具許多體環且常覆有小棘或瘤,後端腹面開口為肛門,肛門前兩側開口為泄殖孔。尾無或有,尾位於軀幹部之後,有人認為是軀幹部的延長,有的具中空的柄和許多囊泡狀突起(尾囊)。

  體壁由周期性蛻皮的角質膜、單層細胞的表皮、環肌和縱肌層以及一層不清楚的膜組成。消化系統為一直管,由口、口腔、肌肉質的咽球、食道、腸、直腸、肛門等器官組成。神經系統簡單,不與表皮分離,亦無神經節的分化,具圍咽神經環和腹中部的神經索。1對原腎型排泄器官,位於體後腸兩側的體腔內,具許多焰細胞,排泄管下行與生殖管相遇為泄殖管,並以泄殖孔開口於體外。雌雄異體,體外受精。胚胎發育過程尚不清楚。後期幼體與成體相似,具翻吻,但覆蓋著多片厚的角質兜甲,後兜甲消失。體腔大,位於腸管與體壁之間,並延伸至尾,內充滿乳白色液體,具2種遊離的細胞:紅細胞(含呼吸色素的蚓血紅蛋白,可能具攜氧和儲氧的功能)和遊離的變形細胞。

  習性 主要棲於含泥砂的沉積物中。大型者,多生活於冷水區,西伯利亞的巴倫支海、南極水域、中國黃渤海和東海大陸架均有發現,以翻吻在泥內吞咽小型多毛類環蟲、甲殼動物和其他曳鰓動物。小型者,如管曳鰓蟲(Tubiluchus)習見於熱帶珊瑚砂中,以沉積物中的細菌為生。

  系統發育 隨著近代體腔概念的發展,多數學者主張把曳鰓動物門從假體腔動物中移入真體腔動物。但是,曳鰓動物周期性地蛻皮、具耙棘或刺狀冠的翻吻、有與有甲動物門相似的尿生殖系統和具兜甲的幼體、直形的消化管、原腎的排泄系統等,又都似假體腔動物。故人們對其在系統發育中的地位,常持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