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的一種教育思潮。一種保守的教育思想。又稱新傳統主義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萊I.L.坎德爾R.芬尼H.H.霍恩、H.莫裡遜、T.佈裏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萊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組織瞭“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並提供一篇題為《要素主義者的綱領》》的論文,作為該團體的理論依據。

  要素主義者信奉的哲學觀點不盡一致,但在人性觀和社會觀方面,要素主義者的保守主義觀點卻基本相同。他們都強調“種族經驗”或“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為在人類文化中有共同的、不變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種基本知識、各種技藝及傳統的“態度”、“理想”等。而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學習的。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傳授給青年一代,並幫助個人實現理智和道德的訓練。

  要素主義教育主張課程的內容應該是“文化要素”,提出課程的設置原則是:要考慮國傢和民族的利益;要具有長期的目標;要包含價值標準。要素主義者強調學科中心和教材的邏輯組織。他們認為,一些要求嚴格的科目如拉丁語、代數、幾何,對心智的訓練有特殊價值,應作為中等學校的共同必修科目。

  要素主義者認為,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應該處於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教師要用自己的權威去對“火熱的一代”進行嚴格的控制。在教學方法方面,要素主義既反對進步主義,又區別於傳統主義那種“佈置作業——學生記憶——背誦”的方法,而是註重心智的訓練。在心智訓練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要求學生刻苦學習,並強迫自己專心致志;教師要嚴格學業標準,否則將造成教育資金和“智力資源”的浪費,對於學習者和民主集體也是嚴重的不公道;教師要機智地運用獎勵和懲罰手段,以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不排除灌輸,對學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從。

  20世紀50~6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適應瞭美國科學技術革新和擴充實力的需要,成為“當代美國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哲學”。其中教育傢A.E.貝斯特、J.B.科南特、H.G.裡科弗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貝斯特於1956年組織瞭美國基礎教育觀點委員會,主張中小學應設置更多的基礎課程,認為真正的教育是智慧的訓練。科南特對美國的教育政策、學校制度和課程設置提出瞭一系列的改革建議。他主張凡中學生都應當學習各門科學的“基本核心”的東西,強調學校應該培養足夠數量的科學傢和工程師,為工業和國防提供力量。他還極力主張天才兒童教育,認為應當在比較幼年的時期鑒別出天才學生,加以精心培養,讓他們選學嚴格的學術性科目。

  由於要素主義教育片面地註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和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致脫離瞭實際,引起廣大學生的不滿,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至20世紀60年代末,要素主義教育在美國失去瞭統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