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劑量超過極量而引起的中毒。誤服或服藥過量以及藥物濫用均可引起藥物中毒。常見的致中毒藥物有西藥、中藥和農藥。

  影響因素 一般認為藥物中毒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藥物管理。隨著化學制藥工業的發展,若管理跟不上,藥物中毒的發生就會增多。

  ②地區性疾病。如中國血吸蟲病流行區,應用六氯對二甲苯苯比較廣泛,中毒性神經病和神經癥發生率也較高。

  ③遺傳因素。是某些藥物產生毒性的重要原因。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患者在應用奎寧類抗瘧藥時發生的溶血性貧血中占重要地位。中國的G6PD缺陷者分佈很廣,西南和沿海省市陽性率較高。慢乙酰化患者長期使用異煙肼約有23%的病人患多發性外周神經炎。歐洲白種人慢乙酰化者占60%,中國約占20%。假膽堿酯酶缺陷的病人,用同樣劑量肌肉松弛藥琥珀膽堿後,延長呼氣與吸氣之間的間隙時間,嚴重者造成窒息死亡。酒精體內代謝主要靠乙醛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缺乏者易產生酒精中毒。歐洲人幾乎不缺乏,亞洲人缺乏乙醛脫氫酶者多於歐洲人,中國人約為35%。

  ④性別和年齡的差異。對藥物毒性的敏感性差別很大。氯黴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3倍。兒童用藥更應註意,因為兒童藥物代謝酶發育不完全,對藥物的毒性敏感性高。如氯黴素可引起灰嬰綜合征,患兒可能在癥狀出現後數小時死亡。兒童腎排泄鏈黴素緩慢,長期應用可造成耳聾。老年人的心、肝和腎臟功能都在衰退,易發生過敏反應或中毒現象。相同劑量的地高辛,血漿半衰期延長,洋地黃中毒發生率高。老年人腎臟排泄功能下降,肌註青黴素後血漿濃度較青年人高13倍。老年人應用巴比妥類催眠藥的劑量要調整,因為老年人肝臟藥酶代謝活性下降。老年人用藥種類多,用藥時間長,藥物的毒副反應發生率也較大。

  引起中毒的常用藥物類型 各國引起藥物中毒的藥物基本類似,如抗生素、磺胺類藥、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等。以青黴素過敏反應為例,休克型最嚴重。美國901例嚴重青黴素反應中休克型占88%,死亡率9%。中國曾報道283例青黴素反應,其中78例為休克型,34例死亡。其他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所致的耳聾、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在磺胺類藥物毒性的反應中,藥疹占第一位,其乙酰化物結晶可阻塞腎臟,影響排尿功能,產生尿閉甚至腎功能衰竭乃至死亡。解熱鎮痛藥引起的胃腸道出血以阿司匹林最為突出,服過阿司匹林1周胃出血明顯者約80%,每日失血約3~10毫升。引起缺鐵性貧血,小兒阿司匹林中毒多見。

  中國自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後,對藥物中毒的報道逐年增多。通過 609例病人發生的毒副反應分析,166例病人發生瞭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占27.26%,男性高於女性。應用抗生素出現毒副反應的占41.44%,兩例因用頭孢唑啉而致死,兩例因用慶大黴素引起腎功能衰竭,心血管系統藥物發生毒副反應占21.17%,91例中8例出現洋地黃中毒。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可產生純紅細胞再生障礙。

  診斷 對病史的詢問和臨床檢驗與一般疾病基本相同,但對藥物中毒的鑒別診斷比較復雜。首先應區分病人出現毒性癥狀是由於病情發展所致,還是因用藥引起,如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遇有皮疹突然發生,應考慮與藥物或毒物有關。醫生要特別詢問服藥史,用藥品種、劑量和時間,還要熟悉每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瞭解患者傢族藥物毒性反應史。中毒癥狀潛伏期對診斷的參考意義很大,多數為1~2天,最多不超過10~12天。

  預防和治療 藥物品種多,毒副反應發生率高,危害性大,鑒別診斷難度大,因此預防藥物中毒更加重要。首先要瞭解藥性和用法,嚴格管理,患者應按醫囑合理用藥,遇有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就醫。

  治療藥物中毒的原則有一般處理和特殊療法。一般處理的原則是去除病因,加速排泄,延緩吸收,支持療法,對癥治療。特殊療法主要是采取解毒物質,如二巰基丙醇與金屬結合成環狀絡合物解除金屬毒性。

  細胞毒理學研究表明:當有害化學物質作用到細胞膜上時,膜的脂質過氧化代謝紊亂釋放大量自由基。根據這一設想采用一些抗氧劑具有明顯保護作用,如維生素E、維生素C、鹽酸小蘗胺和五味子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