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於審美鑒賞和藝術創作心態的理論。虛靜說的另一種表述。語出《莊子·人間世》。齋的本義是古代祭祀前潔淨身心以示虔誠,故莊子所說“心齋”即是清心寡欲,排除思慮雜念,保持內心的空明純淨。莊子的“心齋說”與老子體道思想有著直接的關聯。《知北遊》假託孔子向老子請教如何認識道,老子答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大意是:你必須齋戒,疏通你的心靈,洗滌你的精神,去除你的智識)話雖未必真出自老子,但與老子思想無疑是一致的。在《莊子》一書中,與““心齋”類似的說法還有“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是謂坐忘。”(《大宗師》)忘卻形體,放棄智慮,與道為一,這就是“坐忘”。“心齋”、“坐忘”都是體道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狀態。“心齋說”之於審美和藝術創作的要義,在於突出瞭主體心境的特殊作用。審美的實現,除瞭審美主體和客體兩個要素之外,還必須具備主體的審美心境,有瞭審美心境才能在審美主客體之間建立起關聯。而所謂主體的審美心境,也就是去除功利意識、認知意識和取消物我之別。“心齋說”之所以為後來談藝者稱引,對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理論產生重要影響,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