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對病人精神意識和生命活動狀態進行總體觀察的望診方法。主要是對病人的目光神態、言談舉止、應答反應、面色表情等方面的觀察,以辨別臟腑精氣的盛衰。

  原理和臨床意義 在中醫學中,是機體生命活動狀態總的體現,以全身的精神意識、思維語言、感覺運動等情況為主要標誌。神的盛衰是人體健康狀態的標誌之一。神與精、氣相互滋生,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同同樣,神的盛衰標志著精、氣的盈虧。神以五臟功能活動和所生精氣為物質基礎,神的各種表現又與五臟功能有關。因此,望神也可瞭解五臟精氣的盛衰。

  主要內容 望神的重點是眼神、表情和行為語言反應,其中,以面部表情與眼神為主。在臨床上,望神須著重鑒別得神、失神、假神和少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得神的表現為神志清楚,語言清晰、應答反應迅速,兩目活動靈敏、神采內含,面色明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動作舉止如常,體態自如,呼吸平穩,為健康人或雖病而預後良好的征象。失神即無神,是精虧氣損神衰的表現。失神的表現為神志昏迷,語言失常,應答反應消失,兩目活動遲鈍、暗淡無光,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動作舉止反常,煩躁不安,強迫體位,呼吸異常,是疾病危重、預後不良的征象。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如久病、重病者,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聲音洪亮,面部顴赤如妝,食欲增強等。因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虛陽外越所致,為陰陽即將離絕的瀕死征象。假神由失神轉化而來,須詳細瞭解以往病情,全面分析脈、舌、癥狀和其他診斷資料,予以鑒別。神氣不足,又稱少神,常見於虛證,是正氣不足的緣故,表現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聲低懶言、倦怠乏力、動作遲緩,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之證,與失神迥然不同。

  精神意識異常與臟腑精氣虛衰而致的失神不同,如煩躁不安,譫妄神昏,以及癲、狂、癇等所出現的精神失常,多因五臟功能失調和病邪(火、熱、痰、風)內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