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裏寒證的方劑。以溫裏助陽、散寒通脈等為主要作用,體現中醫治法中的“溫法”。

  分類及組方結構 裏寒證病位有臟腑經絡之別,病勢有輕重緩急之分,故相應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類:①溫中祛寒劑。適用於中焦虛寒證。證見脘腹疼痛,嘔惡下利,不思飲食,肢體倦怠,手足不溫,舌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等。常用幹薑、吳茱萸等溫中散寒藥與人參、白術、飴飴糖、炙甘草等益氣健脾藥配伍組成方劑。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等。②回陽救逆劑。適用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甚或陰盛格陽、戴陽的危重病證。證見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惡寒蜷臥,甚或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常以附子、幹薑、肉桂等辛熱藥物為主,配伍炙甘草、人參等甘溫益氣之品組成方劑。如陰寒極盛、陽微欲脫者,酌配酸收斂氣之品如五味子;陰盛格陽或戴陽者,適當配伍寒涼之品如人尿、豬膽汁等以為反佐,或熱藥冷服,可防邪盛拒藥;陽氣暴脫者,常在益氣回陽固脫的基礎上,加攝納浮陽的煅龍骨、煅牡蠣等。代表方劑如四逆湯、回陽救急湯、參附湯等。③溫經散寒劑。適用於寒凝經脈證。本類病證多由陽氣虛弱,營血不足,寒邪入侵經脈,血行不暢所致。臨床多表現為手足厥寒、肢體疼痛、肌膚麻木不仁等。常用溫經散寒藥如桂枝、細辛等,配伍補養營血藥如當歸、白芍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

  使用註意事項 ①要辨別寒熱真假,內真熱外假寒者切不可誤用溫裡劑,以防火上加油、變生他端。②此類方劑用藥多辛溫燥烈,對素體陰虛或失血之人,雖有裡寒證,也須慎用,不可過劑,防止劫陰動血。③註意藥物用量大小的調整,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④回陽救逆劑中多用附子、烏頭之類,須使用炮制品,且要先煎,以煮沸45~60分鐘為宜,並不得與半夏、栝樓、貝母、白蘞配伍使用,以免中毒。服藥期間禁食生冷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