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運用溫熱藥物以治療寒凝經脈病證的治法。屬治療八法中的溫法之一。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陽氣不足、經脈受寒、血脈不暢所致的手足厥冷、肢體冷痛、陰疽(慢性虛寒性瘡瘍)、月經不調、痛經、小腹冷痛等。常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藥物如麻黃、桂枝、細辛、附子、炮薑、當歸等。代表方劑有當歸四逆湯、陽和湯。

  臨床上運用溫經散寒法時,還需根據不同的疾病和證候選用不同的方劑。如血虛受寒、手足厥冷、肢體冷痛,宜溫經散寒、養血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陰疽、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方用陽和湯;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月經不調、痛經,宜溫經散寒、養血祛瘀,方用溫經湯;寒侵肝脈、氣機阻滯、少腹冷痛,宜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用天臺烏藥散。

  臨床上凡痹證、瘡瘍、月經不調、少腹疼痛等病機屬熱者,均不宜使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