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雜劇作傢。名德信,字實甫。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詳,約1234年前後在世。

  生平和創作 王實甫生平事蹟資料缺乏。鐘嗣成《錄鬼簿》將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在稱讚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馬致遠“一新製作”的同時,也稱讚瞭《西廂記》的曲文,並說“諸公已矣,後學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實甫活動的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等相去不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當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

  《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散曲〔商調·集賢賓〕《退隱》中寫道:“想著那紅塵黃閣昔年羞,到如今白發青衫此地遊”,“人事遠,老懷幽,志難酬,知機的王粲;夢無憑,見景的莊周”,“怕狼虎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隻點頭,見香餌莫吞鉤,高抄起經綸大手”。可知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不無坎坷,晚年退隱。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壽”,“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斷他至少活到60歲。這首散曲又見於《雍熙樂府》,未署名。因此,學術界對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的看法。

  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麗春堂》三種。《韓采雲絲竹芙蓉亭》和《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都有佚曲。其餘僅存名目而見於《錄鬼簿》著錄者有《東海郡於公高門》、《孝父母明達賣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趙光普進梅諫》、《詩酒麗春園》、《陸績懷橘》、《雙蕖怨》、《嬌紅記》9種。對王實甫曲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嬌紅記》非出王手,或認為《詩酒麗春園》也非王作,還有人認為今存《破窯記》是關漢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論。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三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曲詞風格相近。

  《西廂記》 5本21折的《西廂記》不僅是王實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變 《西廂記》故事直接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此外,流傳的西洛書生張浩與東鄰女李鶯鶯踰墻相會、終成眷屬的故事,以及蒲妓崔徽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傳說,在題材和人物、情節上對《西廂記》都有某種影響。

  《鶯鶯傳》寫唐代貞元中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張鷟《遊仙窟》的影響。所謂“遊仙”,本意寫嫖妓宿娼;所謂“會真”,實質是寫偷情艷遇。所以作者抱著欣賞文人風流韻事的態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贏得瞭人們的同情,一些文人詩作中不時提到“鶯鶯”和“待月西廂”事。

  到瞭宋代,崔、張故事十分流行。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趙令畤創作瞭可說可唱、韻散相間的《商調蝶戀花詞》。小說有《張公子遇崔鶯鶯》,見於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令畤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瞭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詆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贊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並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金代章宗時董解元將這個故事改編為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宮調》(又稱《西廂搊彈詞》《弦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與《鶯鶯傳》有根本的差異。《西廂記諸宮調》摒棄瞭《鶯鶯傳》的悲劇結局,以張生和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鶯鶯傳》中矛盾的雙方是張生和鶯鶯,導致鶯鶯悲劇命運的因素是張生的薄幸。而《西廂記諸宮調》中的基本矛盾是爭取婚姻自主的崔、張和以崔母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這就使作品具有明顯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與此相聯系,《西廂記諸宮調》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瞭很大的變化,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崔母從一個性格軟弱的老婆婆,成為封建勢力的維護者,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張生從一個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負心漢,變成一個用情專一、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多情種。而鶯鶯的形象則顯現出鮮明的反抗性。《西廂記諸宮調》還創造瞭兩個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紅娘和法聰,並賦予他們勇敢、機智的性格和濟危解難的俠義肝膽。

  雖然《西廂記諸宮調》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還存在一些缺點,但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完成瞭質的變化,從而為雜劇《西廂記》的創作奠定瞭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思想內容和人物性格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內容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瞭“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瞭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首先,《西廂記》歌頌瞭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瞭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婚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相契合的感情。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赴考;為瞭愛情,他還幾次險些丟瞭性命,直到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瞭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囑咐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尾,但全劇貫穿瞭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圖1 《西廂記》(明刻本,中國國傢圖書館藏)

  與上述思想內容相聯系的是《西廂記》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張生的志誠、忠厚和他對鶯鶯的一往情深,構成瞭他的主要性格特點。同時,作者又寫瞭他的呆氣和脆弱。他對老夫人的機詐權變幾乎毫無準備,拙於應付;他對鶯鶯在愛情上表現的矜持、猶豫常常產生誤解,引出矛盾。所有這些,在“賴婚”、“賴簡”等喜劇場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現。正由於他的脆弱和忠厚相連,呆氣又與鐘情並存,所以,他的這些“缺點”反而有助於突出他的志誠、憨厚的性格特點,他和他的感情也易於贏得觀眾的同情和好感。

  鶯鶯的性格深沉而內向,她的一往情深與張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從佛殿相遇到月下聯吟,她已經愛上瞭張生,但她的生活環境和她的許多思想負擔,使她不願輕易泄露內心的秘密。崔母賴婚以後,她開始勇敢起來,但又有“賴簡”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後,她才不再掩抑已經被喚起的愛情。這一切都使她在爭取婚姻自主的鬥爭中,表現出雖是一往情深,卻又欲前又卻步的曲折的內心情緒。

  紅娘身份卑微,在崔、張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卻至關重要。她支持崔、張戀愛婚姻,反對封建傢長幹預。她伶俐機敏的性格決定瞭她的行動方式:對志誠、憨厚的張生是坦率的,熱心地為他出謀劃策;對心細如發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細揣摩她的心理,要做“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跡;對老夫人,她敢於抗爭,有勇有謀,在“拷紅”一場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瞭最充分有力的表現。

  老夫人竭力維護門閥利益和封建禮教,在她身上,更多地體現瞭封建統治階級冷酷無情、專橫跋扈、背信棄義的特征。比起《鶯鶯傳》和《西廂記諸宮調》來,《西廂記》中的老夫人是個成功的封建傢長的典型形象。

  火頭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別具特色的。他不理會佛門的齋戒、殺戒,鄙視佛門中的庸僧。在孫飛虎兵圍寺院、要搶走鶯鶯時,他一人挺身而出,沖出重圍,前去搬兵,實際上也就幫助成全瞭崔張婚姻。這個豪俠勇武的僧人形象,豐富瞭《西廂記》所描寫的人物群像。

  《西廂記》的思想內容所達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在戲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廂記》的藝術特色 《西廂記》情節曲折,波瀾迭起,懸念叢生,引人入勝。全劇接連不斷的起伏跌宕,常給人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之感。《西廂記》的戲劇沖突有兩條線索:①以老夫人為一方,鶯鶯、張生、紅娘為另一方的矛盾。這是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勢力與反對封建禮教,反對門閥觀念,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的。②鶯鶯、紅娘、張生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主要是由於他們之間存在的不同個性和一些猜疑、誤會造成的。這兩組矛盾交叉發展、互相影響,使《西廂記》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圖2 《西廂記》插圖(明代萬歷金陵喬山堂刻本)

  《西廂記》的作者不僅善於正面刻畫人物,而且長於側面描寫,使人物性格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和立體渾成的效果。

  《西廂記》的心理描寫,不僅在曲詞中,而且在人物的對話、動作中,也往往有著豐富的潛臺詞,間接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例如第3本第2折“鬧簡”一場中紅娘和鶯鶯的對話。

  《西廂記》的曲詞華美,並有詩的意境。作者常常結合劇情,在景物描繪中,構成抒情意味極濃的意境。特別是第4本第3折《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唱詞:“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用人們在秋天常見的景物,構成蕭瑟而淒冷的氛圍,與主人公的離愁別緒相互融合,創造瞭濃鬱的抒情氣氛,歷來被稱道為“神來之筆”。

  《西廂記》的影響及其版本 《西廂記》問世以後,廣泛流傳。元末無名氏的《馮玉蘭》雜劇的曲文中,已把王實甫創造的武藝高強的“惠明僧”作為典故來舉。到瞭明代,《西廂記》幾乎已經傢喻戶曉。明代的著名戲曲傢和評論傢如徐渭、李贄和湯顯祖等都對它作瞭很高的評價。李贄認為《西廂記》和秦漢文、六朝詩、唐代近體詩等都屬“古今至文”,並在藝術上贊譽它是“化工”之作。這是劃時代的傑出見解。明代的著名畫傢仇英和唐寅等都曾為《西廂記》繪制插圖或仕女畫。李日華和陸采等改編《西廂記》,使之適合弋陽腔、昆山腔和海鹽腔演唱,世稱南西廂。這些改編本雖然遜色於原著,但在西廂故事的流傳上仍有它們的功績。

  《西廂記》現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種。明刊本《西廂記》至今尚存近40種。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評點、註釋或考證,還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圖。明刊本中流傳較廣的是王驥德《新校註古本西廂記》、凌濛初校《即空觀鑒定西廂記》和毛晉校《西廂記定本》。清刊《西廂記》現存也有40餘種,主要是金聖嘆批改本《第六才子書》的各種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版有王季思校註的《西廂記》(1954)和吳曉鈴校註的《西廂記》(1954)。

  《破窯記》、《麗春堂》及其他 王實甫現存雜劇還有《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大王歌舞麗春堂》兩種。《破窯記》寫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拋球招贅,打中瞭窮書生呂蒙正,劉員外嫌貧愛富,企圖毀婚,劉月娥執意不從,於是夫妻被趕往寒窯度日。後來,劉員外又設計激發呂蒙正進京應試,劉月娥待時守分,苦等10年,終於盼到呂蒙正衣錦榮歸。這是個“變泰發跡”型的故事。劇中所寫的劉月娥不計門第貧賤,不重功名利祿,看重傢庭的團聚、夫妻之間感情契合的思想性格,與《西廂記》中進步的婚姻觀念是相一致的。《破窯記》語言以本色為主,前人稱贊為“白描俊語”,用來刻畫主人公劉月娥樸實無華的溫厚性格,顯得協調一致,表現瞭王實甫駕馭多種風格語言的能力。

  《麗春堂》寫金代武將右丞相樂善與右副統軍使李圭因賭雙陸引出爭端,被貶濟南府,過著閑散而寂寞的日子。後來因為“草寇”作亂,樂善又被宣取回朝,官復原職,李圭也來負荊請罪,二人釋卻前怨。其中第三折所表現的樂善對升沉無定的感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哀,頗為真實而有感染力。

  另有《韓采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屬麗情故事。今各有一套曲存於《盛世新聲》、《詞林摘艷》、《雍熙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