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西隔喬治亞海峽與溫哥華島相望,經胡安·德富卡海峽通連太平洋,南距加、美邊界42千米。市區南北介於弗雷澤河北支流和巴拉德灣之間,面積114.7平方千米,人口54.57萬(2001);包括周圍城鎮的大都市區面積2 878.5平方千米,人口198.70萬(2001),約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全國僅次於多倫多和蒙特利爾。

溫哥華城市一角

  城市坐落在海岸山脈以西的沿海平原和弗雷澤河三角洲上,海拔約12米。常年面迎來自太平洋的偏西風,沿海有暖流經過,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9.8℃,1月0~5.7℃,7月12~23℃;平均年降水量1 166毫米,以秋冬雨為主。

  原為印第安人的撒利希人居住地。1792年英國海軍上校G.溫哥華率船隊航行到深入大陸的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歐洲移民到此,在海灣南岸鋸木場周圍建立定居點,稱格蘭維爾。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達後正式設市,改以溫哥華姓氏命名。從此,港口和城市逐漸興起,成為“通向東方的門戶”。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有瞭通向北美洲東岸和歐洲的航運捷徑,進一步促進瞭港市的繁榮。到20世紀30年代已成為加拿大主要大城市之一和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

  加拿大西部工商業和交通中心。木材加工、紙漿和造紙以及食品、紡織、印刷等為傳統工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瞭煉油、石油化工、煉鋁、機械制造等部門,工業趨於多樣化。城市附近建有水力發電站,經由埃德蒙頓—溫哥華管道運來石油和天然氣。工廠企業主要集中在巴拉德灣港區附近和弗雷澤河北支流沿岸一帶。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以各類服務業為主體,商貿、金融、地產、通信和旅遊業等發展很快。城南弗雷澤河三角洲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水果和乳肉產品。系天然良港,長年不凍,港闊水深而隱蔽,包括開闊的外港英吉利灣、口窄內寬的內港巴拉德灣以及弗雷澤河口港等。深水碼頭泊位眾多,裝卸倉儲設施優良,年貨物吞吐量7 000多萬噸,居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諸港之首,以輸出農林礦初級產品為主。與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納奈莫等城市之間有輪渡往返。陸路交通便利,是橫貫大陸鐵路、公路幹線的西部終點,加上多條支線,通往全國各地和美國西雅圖等城市。國際機場建在城西南弗雷澤河北支河口島上,客運量居全國第二位。市內設有高架輕軌交通系統。

  繁華市中心在巴拉德灣與通連英吉利灣的福爾斯小灣之間。羅伯遜廣場周圍街區,高樓林立,集中瞭全市主要行政機構、大銀行、保險公司、現代化旅館和商場。巴拉德灣畔的加拿大廣場,是1986年建城100周年之際舉辦世博會的場所,集會議中心、大酒店、娛樂設施和遊艇碼頭為一體,其5個巨型白帆狀的屋頂成為溫哥華的標志。東側的加斯鎮街區則是溫哥華發祥地之一,還保持磚房石街的舊貌。市中心以西毗鄰的斯坦利公園,鬧中取靜,占地400多公頃,為戶外休憩勝地;著名的獅門橋由此跨越巴拉德灣,與北溫哥華相連。市中心以東的中國城是北美洲華人最早最大的集聚區之一,孫中山先生曾三度來此從事革命活動。

  城西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1908)是全國著名高等學府,還有西蒙·弗雷澤大學(1963)、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1964)等。主要文化設施有溫哥華美術館、溫哥華博物館、海洋博物館、人類博物館、麥克米倫天文館和百年紀念博物館、溫哥華公共圖書館、科技館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體育館等。依山傍海的城區周圍,擁有滑雪、狩獵、遊艇、垂釣、高爾夫球場等各種戶外休憩、娛樂設施。一年一度的太平洋國傢博覽會、溫哥華藝術節等也吸引大批遊客。1985年3月與中國廣州市結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