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眼視軸不能同時註視同一目標的現象。正常人的兩眼的視野大部重疊,當兩眼註視一個目標時,目標的像分別投射在兩眼視網膜黃斑中心凹上,視覺衝動通過每眼的視覺傳導系統,傳達到大腦皮質,視中樞把兩眼的視覺衝動分析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主體感的單一物像,稱為雙眼單視。斜視即一眼視軸指向目標,另一眼視軸與目標有偏差。可按註視眼的性質分為單側性或交替性斜視;按融合狀態分為隱斜、間歇性斜視和顯斜;按年齡分為先天性(生後6個月內發生)或後天性;按視軸軸偏斜方向分為內斜視、外斜視、上斜視、下斜視、內旋轉斜視和外旋轉斜視;按原因和斜視角改變,分為共同性和麻痹性斜視。

  共同性內斜視 有調節性與非調節性之分。調節性內斜視為未經矯正的遠視眼因過度調節而引起過強的輻輳形成內斜,多發生在3歲左右,最常見。非調節性內斜視常因眼外肌解剖異常、輻輳力過強或分開力過弱所致。患兒往往一眼有器質性眼病,如角膜白斑、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眼眶或眼外肌發育異常等。且與遺傳因素及中樞神經性疾病有關。

  應早期治療,除增視療法、壓抑療法和紅色濾光片療法外,遮蓋療法簡便有效。利用同視機等視功能矯正儀清除抑制。非手術療法不能矯正,需行手術矯正,可作內直肌後退或外直肌縮短術;或內直肌後退加外直肌縮短術。

  共同性外斜視 多與局部解剖(眶軸向外,眼球外展居休息眼位)或神經支配(輻輳不足或分開過強)有關,系雙眼視覺反射未發育成熟前遭到破壞所致。少數先天性或嬰兒型外斜視因眼外肌異常,致使雙眼視覺反射不能建立而喪失融合功能。

  共同性外斜視在間歇期內有雙眼視功能,若有近視可完全矯正或稍過矯,以促進調節輻輳功能,協助矯正外斜位;若有弱視,則用同視機進行訓練,消除抑制。手術治療一般行外直肌後退或內直肌縮短術;或外直肌後退加內直肌縮短術。

  麻痹性斜視 六條眼外肌之一條或幾條發生麻痹所致斜視。分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發病急,有復視,定向定位錯誤,伴頭暈、惡心、步態不穩。常出現代償頭位,又稱眼性斜頸

  治療需排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內分泌或代謝障礙性疾病等。藥物常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抗生素、腺苷三磷酸(ATP),維生素B1B12等,可輔以針刺及理療。肉毒桿菌毒素A局部註射可治療麻痹性斜視,特別對外展神經損傷所致外直肌麻痹的急性期(4~6周內),療效更佳。在麻痹肌的直接對抗肌註射毒素,可使其對抗肌(內直肌)松弛,並可預防同側內直肌的繼發性攣縮。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發病原因已查明並控制,而麻痹肌的功能仍無恢復,可以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