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以脅肋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多由肝氣鬱結、瘀血、痰火等引起,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其他癥狀並見。脅痛屬常見的病證,可見於西醫學的多種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蟲病、肝膿腫、肝癌,以及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病、肋間神經痛。

  病因病機 脅痛以脅肋部脹痛為主,可伴有兩脅竄痛、口苦目眩,甚至可引起胸部和胃脘部疼痛,其疼痛程度常因情志變化而變化。脅脅痛的病因主要為肝氣鬱結、外傷瘀血、失血傷陰,濕熱侵襲。病位主要在肝、膽,且同脾、胃、腎有關。病機特點是氣滯血瘀、絡脈失和。脅痛有虛實的不同,病初多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久病多為虛證,以精血不足、肝脈失養為主。脅痛的病機轉化較為復雜,大都具有由氣及血、由實而虛以及虛實夾雜的變化。脅痛可分為外感脅痛和內傷脅痛兩類:外感脅痛主要是感受風寒、暑熱、濕熱等病邪所引起的脅痛,多伴見惡寒發熱、頭痛、咳嗽等外感癥狀;內傷脅痛主要為各種內因引起的脅痛。

  辨治 脅痛的辨證主要是辨清外感脅痛和內傷脅痛的不同,以及脅痛的性質和證候的虛實。外感脅痛多是濕熱病邪為患,應以祛邪為主,宜利濕清熱解毒,並應辨明濕重熱重的不同,分別用藥;內傷脅痛多為氣滯血瘀,應以理氣疏肝、祛瘀通絡為主。肝血不足所致者,則應滋養肝腎、養血柔肝。常見證型有:①肝氣鬱結。證見脅痛、走竄不定、疼痛每因情志的變化而增減,飲食減少,噯氣頻作,苔薄,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常用柴胡疏肝散。②瘀血停著。證見脅痛如刺、痛處不移且入夜更甚,脅肋下或見痞塊,舌質紫暗,脈沉弦。治宜祛瘀通絡,常用旋覆花湯加味。③肝陰不足。證見脅肋隱痛、綿綿不休,口幹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苔少,脈細弦而數。治宜養陰柔肝,常用一貫煎為主方。④肝膽濕熱。證見發熱惡寒,脅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目赤或目黃身黃,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浮數或弦數。治宜清熱利濕,常用龍膽瀉肝湯為主方。

  無論是外感或內傷脅痛,隻要治療將養得法,一般預後良好。若治療不當,遷延不愈,演變為癥瘕痞塊、肝癰等證,則預後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