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一側的傾斜畸形。外傷、炎癥、頸椎融合、半椎體等均可引起,但肌性斜頸則是一歲內最常見的原因。可為先天性及後天性,以先天性及肌性多見。

  病因及病理 一般認為是胎位不正或不正常的子宮壁壓力,致使胎兒頭頸部姿態異常,阻礙瞭一側胸鎖乳突肌的血液迴圈而出現肌缺血、萎縮、發育不良、攣縮而引起斜頸。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在出生時,臀位產比例並不高,為20%~30%%。有的胎兒娩出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受產道或產鉗的擠壓,受傷出血,血腫機化而致肌肉攣縮。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受累的胸鎖乳突肌的病理變化為骨骼肌及肌腱的變性或壞死、纖維組織增生。

  臨床表現 嬰兒生後2~3周,頭部自然偏向一側。約50%在頸部一側可發現有一個腫物,位於胸鎖乳突肌內,甚易摸到,無壓痛,質硬,不紅,與皮膚和鎖骨無粘連,可向兩側移動。胸鎖乳突肌短而粗,早期無攣縮感覺。以後腫塊逐漸消失,胸鎖乳突肌會形成永久性纖維化,並逐漸攣縮。兩側顏面部的發育亦逐漸不對稱,測量兩側由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可見患側短縮,患側眼睛的位置稍降低。後頭部傾向患側,但下頜突向健側。頸椎漸發生突向健側的側凸,健側顏面顯得較圓而飽滿。患側的面部則窄而平。若將頭部擺正,則患側胸鎖乳突肌繃緊如弓弦,此時眼與面的不對稱更趨明顯。若不及時治療,顏面的不對稱將無法矯正。

  診斷 診斷不困難,但需與其他原因所致的斜頸作鑒別。主要有頸椎半椎體、頸椎結核及寰樞椎半脫位,多可通過X射線檢查及外傷史鑒別;頸部淋巴結炎並無胸鎖乳突肌痙攣;視力性斜頸僅見於成人,因眼外肌肌力不平衡所致,斜頸姿勢可避免復視。

  治療 本病治療愈早,預後愈好,若不治療,會出現顏面不對稱。早期患兒不能耐受手術情況下,可采用手法推拿,將下頜轉向患側。使患兒頭部處於正中位,術者一手固定患側肩部勿使其上升,另一手輕輕用力將頭部推向患側,每日數次。在患兒睡眠時將枕墊於肩部使頭垂向健側,以牽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

  手術療法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及畸形較重而年齡適合的患者,年齡在半周歲以上到12歲的患者,根據癥狀輕重,可采用不同手術方式:①胸鎖乳突肌切斷術。適用於輕癥患者。②胸鎖乳突肌部分切除術。對中度畸形者可以奏效。③胸鎖乳突肌全切術。切除前斜角肌與部分增厚的頸動脈鞘,對經手術治療後復發的和重度斜頸是最徹底的手術方法。術後要用石膏頭圈和背心將頭向健側傾斜固定4周。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條件下手術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