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術語。又稱葉韻協句協韻取韻。中國南北朝以後的人讀先秦韻文,覺得不押韻,就臨時改變其中一個或幾個字的讀音,使韻腳和諧。改讀的字,通常稱“葉音××反”。如《詩·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參差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北周沈重註:“(野)協句,宜音時預反。”意思是“野”與“羽”、“雨”不能押韻,必須把把“野”字改讀成與“羽”、“雨”同韻的讀音,所以標註為“時預反”。葉音說采用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即把他們認為韻母相同、相近的“多數派”歸為一類,當作“本韻”,把“少數派”當作“異類”改讀。上文舉的“野”與“羽”、“雨”即按此處理。但是,當遇到押韻字不能分出“多數與少數”時,這就可能導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兩歧結果。今天看來,《毛詩》的押韻本來是和諧的,隻是由於語音的變化,使原本同韻的字變為不同韻,念起來也就不和諧。葉音說沒有認識到古今語音的不同,這是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