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或服務具有的滿足消費者的欲望或需要的功效;或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服務時所感受到的心理滿足程度。不同的消費者對同一種商品或服務的效用評價一般是不相同的;同一個消費者對同一種商品或服務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消費所產生的效用評價一般也是不相同的。

  根據對效用不同的理解,先後出現瞭客觀效用論主觀效用論兩種觀點。前者註重商品或服務本身所具有的有用性,後者強調人們主觀上對該商品或服服務在滿足人類欲望方面的心理評價。客觀效用論為早期效用論者所倡導,主觀效用論在19世紀70年代以來占據主導地位,並成為消費理論的基礎性概念。關於測度效用的方法,有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兩種觀點。基數效用論者不但認為商品或服務的價值由人們消費該商品或服務時所產生的邊際效用決定,而且認為效用可用類似於衡量物品重量或長度的基數如1、2、3等加以測度。序數效用論者則認為,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偏好和滿足程度可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加以表達,並以此作為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基礎。

  基數效用論者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效用分析法,推導出瞭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序數效用論者則利用無差異曲線、預算線和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也推導出瞭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並且得出瞭與基數效用論相同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因此,兩者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隻是分析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別,結論是一致的。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經濟學傢主要運用基數效用論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消費者行為。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基數效用論關於效用可以用基數來衡量的觀點遭到瞭普遍的質疑,序數效用論的分析方法逐步取代瞭基數效用論的分析方法並占據瞭主導地位,經濟學傢大多運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來研究消費者行為。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的序數效用論的分析中越來越多地帶有基數效用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