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副各業用地,佈置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治坡措施與治溝措施,以及其他各種水土保持措施,使各項措施互相協調、互相促進,形成綜合的防治措施體系。中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當於國外的“荒溪治理”或“山區流域管理”。小流域又稱荒溪流域,其集水面積大小各國並無明確標準,中國目前應用的一般小於100平方千米,美國則為1 0000平方千米以下。

黃土高原小流域綜合治理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目的在於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充分發揮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有利於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點逐步實施,由點到面,推動整個水土流失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使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性得以充分體現。

  基本原則 ①根據小流域內水土資源現狀及社會經濟條件,正確地確定生產發展方向。不放松糧食生產,改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改單一的農業經營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變生態與環境的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②水土保持工作要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服務。③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積極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促進陡坡退耕,為擴大造林種草面積創造條件。④在部署治理措施時,堅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及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治坡措施與治溝措施相結合,因地制宜。在地多人少的地區,林草措施面積比例應大些;在地少人多的地區,林草措施面積比例可以小些。⑤在實施順序上應是先坡面後溝道,先支、毛溝後幹溝,先上遊後中下遊。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可以改變上述實施順序。⑥要講求實效。有效地解決群眾的口糧與經濟收入問題、“飼料、燃料、肥料”和人畜飲水問題。

  綜合措施 ①水土保持農業措施。又稱水土保持耕作法。大致可分三類:以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為主的,如等高耕種溝壟種植(或稱壟作區田),掏缽種植(或稱坑田)、區田等;以增加地面覆蓋率為主的,如草田輪作,密植、間套種少耕、免耕、覆蓋耕作等;在增加地面覆蓋的同時,又能逐步改變小地形,如草田帶狀間作等;以改良土壤、增加抗蝕力為主的,如深耕、增施肥料等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是旱作農業技術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種草措施,它除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還可以改良土壤、提供“四料”(燃料、飼料、肥料和木料),開展多種經營,促進農林牧全面發展。水土保持林是防護林系中的一個重要林種,它在樹種選擇、混交類型、配置和造林技術方面,既不同於其他防護林,更不同於用材林、經濟林等,具有明顯的特點。播種草本植物,特別是牧草,也是水土保持綜合措施之一。在荒坡、荒溝、沙灘、流沙地以及棄耕地、休閑地上大量播種一年、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經濟效益。草本植物生長快,莖葉繁茂,形成覆蓋層後能保護土壤表層免受陽光輻射和雨滴濺蝕。同時,草本植物植株密集,根系發達,在土壤表層形成縱橫交織的根系網,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具有攔阻地表徑流,降低徑流流速,增加土壤吸水性和防止土壤侵蝕的功能。水土保持草本植物大部分是優良的牧草,如苜蓿、草木棲、沙打旺、毛葉苕子、羊草與蘇丹草等。這些牧草的適口性好,營養豐富,大量播種水土保持植物,不僅可以解決飼料不足問題,而且可以提供綠肥和燃料。選擇優良草種,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在土壤幹旱、貧瘠的水土流失地區具有重要意義。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各種為瞭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築的各項工程措施。在坡面治理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澇地)、山坡截水溝等。在溝道治理工程中有溝頭防護工程、谷坊、攔沙壩、淤地壩、溝道蓄水工程、引洪漫地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導工程等。在山區河溝(荒溪)護岸工程中有用不同材料(幹砌片石、漿砌片石、混凝土板鐵絲石籠、木樁排、生物護岸、木框裝石)修築的各種護岸設施,以及用以控制水流方向的各種丁壩。

  規劃 其任務在於以小流域為單元,根據流域內水土資源的現狀以及社會經濟條件,合理確定生產發展方向及農、林、牧、副各業用地比例,使各項治理措施在具體位置和實施順序上,有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各項措施形成互相協調完整的綜合措施體系。因此,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工作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又稱水土保持非結構性措施

  方法步驟 ①進行自然條件調查與社會經濟情況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有流域簡況、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氣候、降水、土壤、植被等)、水土流失情況、土地利用現狀、農林牧副生產情況、總產值與農業經濟結構、群眾生活水平、水上資源現狀及其利用情況、水土保持工作現狀等。②確定生產發展方向及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為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要求提出兩個以上的比較方案進行選優和論證。③治理措施佈局。在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對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治坡措施與治溝措施在平面位置和實施順序上進行合理安排,使其緊密配合,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

  技術經濟指標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進度指標。主要根據勞力、資金等條件,合理確定綜合治理中梯田、壩庫、林草等各項治理措施每年的實施進度。②投入指標。主要反映各項治理措施,在規劃時段內各需投入的勞力、經費和物資。③產出指標。主要反映小流域內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後,到規劃時段末,農、林、牧、副、漁等各業產量和產值及增長百分率。

  

推薦書目

 辛樹幟, 蔣德麒. 中國水土保持概論.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82.

 王禮先等. 流域管理學.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