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字。這種文字有別致的書寫方法:用硬筆在軟泥板上壓刻,形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筆劃,好像是楔子或釘子,故稱為楔形字或釘頭字

  楔形字在不同時代書寫不同的語言。最早書寫蘇美爾語。蘇美爾人在西元前第4千紀來到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境內)的南部,主宰這個地區1 000多年。下一個時期,也長達1 000來年,楔形字書寫阿卡德語。阿卡德語是一種古代的閃米特語。在亞述帝國興盛時期,阿卡德楔形字成為亞洲西部的國際通用文字。楔形字又傳播到四周的民族:阿拉米人、加西人、赫梯人、米當人和呼爾人、烏拉土人,還有波斯人。為瞭適合本民族的語言特點和實用需要,他們對楔形字各自作過修改。

亞述–巴比倫時期的楔形字

  蘇美爾楔形字遺留下來的泥板和銘文非常豐富。已經發現近3 000片公元前2000年時候的文學作品泥板,和數以萬計的法規、訟案、遺囑、賬目、契約、收據、書信等泥板。蘇美爾楔形字中間有意符和音符。為瞭分辨同字異音和同音異字,有一些不表讀音的楔形符號加在本字的前後,表示意義類別,類似部首。蘇美爾楔形字是一種語詞–音節文字。楔形字原來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瞭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粗的一頭(釘腦)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

  公元前18世紀的巴比倫楔形字,留下瞭使後世驚奇的《漢穆拉比法典》,這比遠在其後的摩西法典完備得多。在巴比倫楔形字中間,許多表示實物或概念的“意符”,變成脫離原有意義而隻表一定語音的“音符”。巴比倫人簡化瞭蘇美爾楔形字,隻用640個基本字,由此組成全部語詞。公元前9~前7世紀的亞述楔形字,擴大瞭詞匯,減少瞭字數,隻用570個基本字,其中300個是常用的,晚期又向音節文字發展。亞述楔形字的圖書館藏有數以萬計的泥板圖書,內容有教義、神話、魔術、科學、數學、巫醫、天文、法律、歷史等門類。還有不少鑿刻在多角形石柱上的記載。阿拉米人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應用的新阿拉米文更加簡單,隻用113個楔形字,其中80個是音節符號,成為半音節文字。最後,波斯人采用楔形符號作為字母,同時也用阿拉米字母。他們隻用41個楔形符號,除4個表意符號(“王”、“州”、“國”和“神”)和1個分詞符號以外,其餘36個是標音字母。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前331)以後,楔形字和泥板壓寫方法不再有人應用。此外,在地中海東岸的烏加裡特地方發現一塊楔形字母泥板。這是在古代北方閃米特字母的影響下,用32個楔形符號組成的。它比波斯的楔形字母早1 000年。

  楔形字泥板圖書默然埋藏地下1 500年,直到19世紀才解讀出來。最早解讀的是波斯楔形字,其次是新阿拉米楔形字,然後是巴比倫和亞述楔形字,最後最繁難的蘇美爾楔形字也基本上解讀出來瞭。人類歷史於是補寫瞭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化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