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運用消除食滯的藥物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的治法。又稱消食導滯消導法。屬治療八法中的消法之一。主治食積內停證,臨床表現為胸脘痞滿、噯腐吞酸、惡食嘔逆、飽脹或腹痛泄瀉、食瘧下利、脈滑、舌苔厚膩等癥。常用藥物如山楂、神曲、穀芽、麥芽、砂仁、雞內金、萊菔子等,具有消停食、導積滯的作用。代表方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消食化滯常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病邪日久或脾胃素虛而見飲食食不消、脘痞便溏、肢體倦怠、肺氣虛弱,應用消補兼施的方法,代表方如枳術丸、健脾丸等。至於以消為主還是以補為主或消補各半,應依據積滯的輕重和脾胃的強弱而定。消法的使用不僅要辨別虛實,還須辨清寒熱。積滯鬱而化熱,則宜消而兼清法(如枳實導滯丸);積滯而兼寒,則須消而兼以溫中法,溫中藥如肉豆蔻、炮薑等。治療積滯內停、脘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常同攻下法結合,代表方如木香檳榔丸。

  臨床上須內有積滯、外無表證時,方可使用消食化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