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腺分泌、排入消化管腔內並用於水解食物的液體。消化液把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為吸收創造條件。

  隨著動物的進化進程,消化腺經歷瞭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所以,消化腺的分泌物——消化液的種類及其成分也有較大的種系差異。根據消化腺的所在部位,把人的消化液分為唾液、胃液、胰液、膽汁、小腸液和大腸液。

  唾液 3對大唾液腺(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和許多小唾液腺分泌的無色、近中性、黏稠的液體。成人每日分泌量約1~1.5升。主要成分有:①水分。占唾液的99%,有濕潤食物,便於吞咽,溶解食物以產生味覺,清潔口腔等作用。當有害物進入口腔時,唾液分泌立即增加,稀釋並中和這些物質。②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適pH為6.8。食物入胃後,該酶在食團中心仍可發揮短時間作用,直至胃酸浸入食團,使pH降至4.5時其作用才終止。③溶菌酶。有殺菌作用,故對有機體有防禦意義。

  唾液的分泌完全靠神經調節。調節途徑有:①非條件反射性調節。食物刺激口腔黏膜、舌、咽部的機械、化學、溫度感受器,其信息通過第Ⅴ、Ⅶ、Ⅸ、Ⅹ對腦神經傳入到上、下泌涎核,再經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到舌下腺、頜下腺和腮腺引起唾液分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引起大量稀薄的唾液分泌,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少量黏稠的唾液分泌。同時,通過迷走神經引起胃液、胰液、膽汁的分泌。這種反射是包括人在內的高等動物先天具有的。②條件反射性調節。食物良好的感官形狀、整潔溫馨的進食環境和談論美味食物的語言等刺激視覺、嗅覺和聽覺感受器,通過第Ⅰ、Ⅱ、Ⅷ對腦神經,經高級中樞的整合,使泌涎核和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唾液分泌。與此相反,不潔的食物、不愉快的語言刺激、雜亂的進食環境則抑制條件反射通路的活動,使唾液分泌減少。

  胃液 由腺細胞分泌呈無色透明的酸性液體。正常成人每天分泌量為1.5~2.5升。主要成分為鹽酸、胃蛋白酶原、胃黏液和內因子。

  鹽酸 由胃腺的壁細胞分泌,亦稱胃酸。在胃液中它以兩種形式存在:一是呈解離狀態的,稱遊離酸;另一是與蛋白質結合的,稱結合酸,兩者合稱為總酸。正常人空腹時胃酸排出量每小時約0~5毫摩爾/升。在組胺或胃泌素的刺激下,胃酸的最大排出量可達每小時20毫摩爾/升。主要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變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②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適pH。③促進食物中蛋白質的變性,使之易於消化。④抑菌和殺菌。⑤進入小腸後刺激胰泌素和膽囊收縮素釋放,促進胰液分泌和膽囊收縮。⑥為鈣和鐵在小腸的吸收提供酸性環境。

  胃蛋白酶原 由主細胞分泌,無活性。分泌後在鹽酸或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轉變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在酸性環境中,把蛋白質水解為腖。

  胃黏液 有兩種:①由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的不溶性黏液。②由頸黏液細胞分泌的可溶性黏液。黏液的主要成分為糖蛋白,因此黏液具有較高的黏滯性,形成凝膠。黏液與碳酸氫鹽組成黏液–碳酸氫鹽屏障,中和、稀釋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侵蝕,保護胃黏膜;黏液對食團的潤滑作用使胃黏膜免遭食物的機械損傷。

  內因子 由壁細胞分泌,分子量為約60 000的糖蛋白。內因子有兩個活性部位,其中一個與維生素B12結合,使維生素B12免遭酶的破壞;另一個部位可與遠段回腸上皮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而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若內因子缺乏,則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導致紅細胞發育障礙而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分泌的調節 主要有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①神經調節。ⓐ非條件反射性調節。主要包括三個反射途徑:一是通過與非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相同的傳入途徑,引起迷走神經的興奮與乙酰膽堿和胃泌素釋放,使胃液分泌增加;二是胃內食物刺激胃壁機械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和壁內神經系統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三是進入十二指腸的食物、胃酸、高滲溶液分別刺激機械、化學和滲透壓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和腸神經引起腸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和胃運動。ⓑ條件反射性調節。反射弧與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類似,所不同的是傳出通路為迷走神經,效應器是胃腺。

  ②體液調節。促進胃液分泌的體液因素有:ⓐ胃泌素。G細胞的分泌物。迷走神經興奮或食物對胃壁的機械和化學刺激時釋放,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壁細胞引起胃液分泌。胃泌素在血液中通常以G–17和G–34的形式存在。臨床上使用的五肽胃泌素是人工合成品,具有天然胃泌素的全部作用。ⓑ乙酰膽堿。迷走神經的末梢遞質,直接作用於壁細胞上的膽堿能受體而刺激胃酸分泌,其作用可被膽堿能受體阻斷劑阿托品阻斷。ⓒ組胺。由胃泌酸區黏膜中的腸嗜鉻樣細胞釋放後,通過旁分泌途徑擴散到鄰近的壁細胞,與壁細胞上的組胺Ⅱ型受體結合,引起胃酸分泌。甲氫咪呱及其類似物可阻斷組胺與壁細胞結合而抑制胃酸分泌。ⓓ腸泌酸素。食糜和氨基酸刺激十二指腸黏膜時釋放,引起胃酸分泌。

  抑制胃液分泌的體液因素有:ⓐ生長抑素。胃黏膜D細胞釋放的激素。通過抑制G細胞釋放胃泌素;抑制腸嗜鉻樣細胞釋放組胺;直接抑制壁細胞功能等多途徑抑制胃液分泌。ⓑ胰泌素。當酸、蛋白質消化產物、脂肪酸鈉等物質刺激小腸上部黏膜時,由S細胞釋放,經血液循環抑制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鹽酸。當胃竇內的酸度達到pH1.2~1.5時,通過抑制G細胞釋放胃泌素;刺激D細胞釋放生長抑素等途徑抑制胃酸分泌。這是一種調節胃液分泌的負反饋機制。ⓓ球抑胃素。酸刺激十二指腸黏膜時產生,抑制胃液分泌,其化學本質尚不明。ⓔ腸抑胃素。脂肪及其消化產物刺激小腸上部黏膜時產生,抑制胃液分泌和胃運動。但其分泌細胞和化學本質尚不清楚。

  胰液 由胰腺腺泡細胞和胰腺導管細胞分泌的無色透明、無嗅、等滲的堿性液體。正常成人每天分泌量為1~2升。

  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①碳酸氫鈉。胰液中主要的無機鹽,其作用有: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使腸黏膜免受胃酸侵蝕。若此作用降低,則易致十二指腸潰瘍;為小腸內的各種酶提供最適pH環境。②胰淀粉酶。胰腺腺泡細胞的分泌物,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③胰脂肪酶。胰腺腺泡細胞的分泌物,在膽鹽和胰輔脂酶的參與下,分解甘油三酯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腺腺泡細胞的分泌產物,與胃蛋白酶原一樣,由胰腺腺泡細胞分泌的是無活性的酶原。胰蛋白酶原排入腸腔後,經小腸中腸致活酶或已活化的胰蛋白酶的激活,轉變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的激活下轉變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極相似,把蛋白質分解為腖。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一起時可消化蛋白質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⑤其他酶。胰液含有少量羧基肽酶、彈性蛋白酶、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膽固醇酯酶和胰蛋白酶抑制物等。由此可見,胰液中含有三種主要營養物質的消化酶。因此,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強的一種消化液。當胰腺分泌發生障礙時,明顯影響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與吸收。

  分泌的調節 ①神經調節。食物的形狀、氣味、進食環境等刺激引起條件反射性胰液分泌。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和胃壁的機械或化學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引起胰液分泌,其反射弧與胃液分泌類似,所不同的隻是效應器。交感神經對胰液分泌的影響不明顯。②體液調節。在胰液分泌的調節中,體液調節比神經調節相對重要。主要的體液因素有:ⓐ胰泌素。在鹽酸、蛋白質分解產物及脂肪酸鈉的刺激下,由小腸黏膜S細胞釋放,經過血液循環,刺激胰腺導管細胞分泌水和碳酸氫鹽,使胰液分泌量增加而酶的含量卻很低。ⓑ膽囊收縮素。在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酸鈉、鹽酸的刺激下,由小腸上部黏膜I細胞釋放,經過血液循環,作用於胰腺腺泡細胞,引起各種胰酶的分泌;同時作用於膽囊引起膽囊收縮;作用於迷走神經傳入纖維,通過迷走–迷走神經反射刺激胰酶分泌。胰泌素和膽囊收縮素共同作用時有相互加強作用。ⓒ膽囊收縮素釋放肽。胰液分泌減少時,由小腸上段黏膜產生,刺激I細胞釋放膽囊收縮素。胰蛋白酶抑制膽囊收縮素釋放肽的釋放。因此,膽囊收縮素釋放肽在胰液分泌的反饋性調節中起重要作用。ⓓ胃泌素。主要刺激胰酶分泌,刺激水和碳酸氫鹽分泌的作用較弱。

  膽汁 由肝細胞持續分泌(肝膽汁),在膽囊中儲存、濃縮(膽囊膽汁)的金黃色、苦味、弱堿性液體。在消化期,肝膽汁和膽囊膽汁經總膽管排入小腸。成人每日分泌膽汁約1升。

  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膽汁中主要的有機物質是膽鹽、膽色素、膽固醇和卵磷脂,不含消化酶。與消化有關的是膽鹽。①膽鹽。結合膽汁酸的鈉鹽,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義:膽鹽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從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膽鹽達到一定濃度後,可聚合成微膠粒,脂肪酸、甘油一酯等摻入到微膠粒中,形成水溶性復合物,促進脂肪酸吸收,因而也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及膽固醇的吸收;膽鹽在回腸末段被吸收後,回到肝臟刺激膽汁分泌。②膽色素。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膽汁的顏色主要決定於膽色素的種類和它們的濃度。當血液中膽色素過多時可出現黃疸。③膽固醇。肝脂肪代謝的產物,是膽汁酸的前身。正常情況下,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保持適當比例,使膽固醇呈溶解狀態。若膽鹽與膽固醇和卵磷脂的比例失調,膽固醇相對過多時,容易沉積而形成膽結石。④無機物。主要有Na+K+、Cl–HCO3–等。

  分泌和排出的調節 ①神經調節。進食動作或食物對胃、小腸黏膜的刺激通過反射,引起肝膽汁分泌的少量增加和膽囊收縮的輕度加強。反射的傳出神經是迷走神經,其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平滑肌。迷走神經還通過引起胃泌素釋放,間接引起肝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②體液調節。ⓐ胃泌素。通過兩個途徑引起肝膽汁分泌增加和膽囊收縮:一是胃泌素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二是胃泌素先引起胃酸分泌,後者在十二指腸引起胰泌素釋放而間接促進肝膽汁分泌。ⓑ胰泌素。作用於膽管系統而非作用於肝細胞,引起水分和碳酸氫鹽分泌增加。ⓒ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和歐迪氏括約肌緊張性降低,因此促進膽囊膽汁大量排入十二指腸。膽囊收縮素對膽管上皮細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膽汁流量和碳酸氫鹽的分泌輕度增加。ⓓ膽鹽。直接刺激肝細胞分泌膽汁。膽鹽系膽汁的主要成分,隨膽汁排入小腸後絕大部分由回腸末段吸收,經門靜脈回肝臟,一方面刺激肝細胞分泌膽汁,另一方面參與新膽汁的合成。這一過程稱膽鹽的腸肝循環。

  小腸液 十二指腸腺和小腸腺分泌物的混合液。十二指腸腺又稱勃氏腺,分佈在十二指腸黏膜下層中。小腸腺又稱李氏腺分佈於全小腸的黏膜層內,其分泌物構成小腸液的主要部分。小腸液呈弱堿性,成人每日分泌量為1~3升。

  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①黏蛋白。由十二指腸腺分泌,呈堿性,黏稠度很高。主要作用是保護十二指腸上皮不被胃酸侵蝕。②腸致活酶。小腸腺分泌物,激活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轉變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③其他酶。小腸液中含有多種酶,如少量淀粉酶,由小腸腺分泌;小腸上皮細胞中含有肽酶、蔗糖酶、麥芽糖酶、乳糖酶、脂肪酶等。這些酶分別將該酶的底物進一步水解,以供吸收。④水。占小腸液的絕大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稀釋消化產物,降低其滲透壓以利吸收。

  分泌的調節 ①神經調節。小腸液的分泌主要受局部因素調節。食糜對腸黏膜的機械和化學刺激,通過腸神經系統的局部反射引起小腸液分泌。刺激迷走神經對小腸液分泌的影響不明顯。交感神經抑制小腸液分泌。②體液調節。胃泌素、胰泌素和血管活性腸肽對小腸液的分泌有較弱的刺激作用。

  大腸液及其分泌 大腸液是由大腸黏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和杯狀細胞分泌的堿性液體。大腸液富含黏液和碳酸氫鹽,少量含有二肽酶和淀粉酶,但這些酶對物質的分解作用意義不大。大腸液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

  食物殘渣對大腸壁的機械刺激通過局部反射引起分泌增加,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分泌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使分泌減少。

  血管活性腸肽參與水和電解質的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