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一部分通過先天存在或後天形成的間隙、缺損或薄弱點,突出到另一部分的病理現象。經腹壁缺損或薄弱點突出者為消化道外疝腹壁疝;經腹腔內的缺損或薄弱點突出者為消化道內疝腹內疝。小腸長而遊離,最易突出。

  消化道外疝 分類:①可複性疝。疝內容物突出出後可還納回腹腔。②難復性疝。疝內容物不能還納,多由於和疝囊粘連之故,另外有些長期難復位的巨大腹股溝疝,後腹膜以及其所敷蓋的臟器如盲腸、乙狀結腸,甚至膀胱也一並脫出,成為疝囊壁的一部分,稱為滑疝。③嵌頓疝。可復性疝突然不能還納,同時出現局部劇烈疼痛和腸梗阻癥狀。④絞窄疝。疝嵌頓後出現突出臟器的血循環障礙。腸管壁疝極易發展為絞窄疝。

  消化道外疝以腹股溝斜疝最常見,約占85%;其次是直疝股疝,各占5%;其餘為罕見病(如臍疝、切口疝)。

  腹股泃斜疝的常見病因一是腹壁缺損或薄弱,二是長期腹壓增高。腹股溝管是正常的解剖薄弱點,是疝好發部位,疝內容物主要是小腸,經股橫筋膜先天存在的內環,連同腹膜即疝囊,沿精索走行至腹外斜肌正常的外環突出,可降至陰囊,故多見於男性。女性因有圓韌帶的解剖結構,也可發生,但很少。由股骨經卵圓窩突出的股疝則女性多見。

  腹股泃斜疝的臨床表現為疝部位的可復性腫物,站立、行走或用力時出現,平臥後消失,除感局部不適外,多無明顯癥狀。其診斷並不困難;一般需采用手術治療,即疝修補術。

  如發生嵌頓,註意有無絞窄的可能,應急診手術。股疝因疝環狹小,形成股環的韌帶硬韌難以松弛,很容易發生嵌頓和絞窄。故診斷明確後應手術治療,封閉股環。

  疝環是臍部的先天性缺損,稱為臍環,多見於1歲以下的嬰兒。嬰兒的臍疝可先采用非手術治療,用繃帶包紮壓迫,半年後可望自愈。3歲以上的幼兒不太可能自愈,應行手術治療,因有可能發生嵌頓和絞窄。

  切口疝是腹部手術後在切口處形成的疝。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關閉腹部切口時縫合不當,或切口張力過大造成肌肉腱組織裂開。此外術後切口感染,愈合後瘢痕組織薄弱也是發病原因。可用腹帶壓迫包紮,但徹底治療仍需手術修補。

  消化道內疝 主要為膈疝、食管裂孔疝、腸系膜裂孔疝。較少見,發生的原因仍然是腹腔內先天性或後天性形成的薄弱缺損或粘連帶腔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