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或先天不足所致。主要病機是陰虛燥熱,但日久也可陰損及陽,導致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病變臟腑在肺、胃、腎,而以腎最為主要。消渴病日久不愈,可產生癰疽、白內障、胸痹、雀盲(夜盲)、耳聾、肺癆、肢體麻木等併發癥。此病療效較慢,用藥宜緩,辨證準確、堅持治療方可收效。治療原則主要為清熱生津,益氣養陰。消渴病基本上相當於西醫學的糖尿病。尿崩癥也具有消渴病的一些特點,可參照消渴進行辨證論論治。

  病因病機 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而成;或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刺激,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灼傷肺胃津液所致;或先天不足,五臟虛弱,尤其是腎虛與消渴的發生有一定關系。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腎虛則精無所藏,以致精虧液枯而產生消渴;或因房事不節,勞欲過度,耗傷陰精,以致陰虛火旺而產生消渴。

  辨治 消渴病的辨證首先要辨年齡。消渴病多發於中年之後,但也有少年罹患者,年齡愈小發病愈急,發展快、病情重,癥狀多具典型性。中年之後發病,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不具典型性,常類似於虛勞或先出現癰疽、肺癆及心、腦、腎、眼等並發癥。其次要辨標本。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兩者又互為因果。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以陰虛為主,最後可導致陰陽俱虛。再次要辨本證與並發癥。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為消渴病的主要臨床特征,諸多並發癥則是此病的另一特點。一般以本證為主、並發癥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著病情的發展而出現並發癥,但也有少數中年或老年患者,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一些並發癥就醫而發現此病,臨床上必須詳為診察。

  消渴病證候雖有上消(多飲)、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之分,但臨床上“三多”癥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現程度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其他二者不甚顯著;或以多食為主,其他二者為次;或以多尿為主,其他二者較輕。辨證論治時,應三者兼顧,隻是在用藥上有所側重。

  上消 肺熱津傷,以煩渴多飲為主。證見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脈洪數。治宜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常以消渴方加味。

  中消 胃熱熾盛,以多食易饑為主。證見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幹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治宜清胃瀉火、養陰增液,常以玉女煎加味。如大便幹結不解,可用增液承氣湯。

  下消 內熱傷腎,以尿頻量多、尿液混濁為主。若證見:①腎陰虧虛。尿頻量多,尿液混濁或尿有甜味,口幹唇燥,舌紅,脈沉細數。治宜滋陰固腎,常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②陰陽兩虛。小便頻數,尿液混濁,甚至飲一溲一,進多少水液,排出多少小便,面色黧黑,腰酸腿軟,形寒畏冷,陽痿不舉,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溫陽滋腎固澀,常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如陰陽氣血俱虛,可用鹿茸丸。

  在治療消渴的同時,應註意飲食控制特別是食量的控制,適當配以新鮮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緊張勞累,以防反復。

  消渴病的預後,取決於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的程度及並發癥的嚴重程度。如出現相反情況,即由多食轉為不能進食,標志著病情的惡化,如不積極搶救,預後多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