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向的環境刺激下,靜止型生物(植物、真菌及水螅型刺胞動物等)的定向運動反應。例如,一般植物根部向地心方向生長(正向地性)而莖部則背地心方向生長(負向地性)。與動物的趨性不同,這裏不存在生物整體的位移,而隻是生物體(如植株)部分變形。有的學者視向性為靜止型生物的行為表現,但它與一般動物行為大不相同。植物向性主要是生長運動,即由於細胞數目的增加,或每個細胞體積的增大,或兩種機制同時發生作用而造成的植株部分的伸長、彎曲等變形。一般動物行為包括種種肌肉運動,而動動物生長運動並不被視為行為表現。

  向光性是最容易觀察到的向性運動。植物枝葉大多呈正向光性,逐光生長。有些植物的葉甚至隨日出日落而轉移方向,在弱光下通常保持葉面與光線垂直,但在強光下有些植物的葉面卻與光線平行,從而減少瞭被灼傷的可能。這種短期的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支持組織細胞的膨壓變化所致。但長期的生長運動則受植物生長素的控制。受光側的生長素移至背光側,背光側組織在較高濃度的生長素的刺激下加長而導致這部分植株彎向光照方向。

  向地性的機制研究得比較深入。植物接近根尖的中央部分稱為小柱,此處細胞中富含淀粉體,它是一種儲藏淀粉顆粒的細胞器。淀粉體因重力關系總是位於細胞內的最低處。如果將根組織橫置,根尖會彎轉向下生長。這是因為,淀粉體轉移到新的“最低部位”,刺激該處的內質網釋放出鈣。局部的鈣與細胞質內的鈣調蛋白結合後激活這“最低部位”處細胞膜上的鈣泵和植物生長素泵,將細胞內這兩種物質外排。依同樣方式,鈣和生長激素順次穿過其下的細胞而集中於根組織的最低部位。生長素刺激莖組織的延長但卻抑制根組織的生長。於是橫置的植根的下部生長受到抑制,就造成根尖也彎向下方。

  向觸性也比較容易觀察。植物卷須接觸到竿棍之類物件就會彎轉而纏繞其上。有的物種的向觸性發生極快,可不到一分鐘。這說明細胞膨壓的改變是主要機制。外側的細胞因膨壓加大而伸長乃造成卷須呈螺旋狀彎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