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香港本土成長起來的以控股關係或傢族資本為中心形成的企業集團。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英資財團華資傢族財團

  1842年香港被英國強佔後,英國資本財團便開始活躍於香港經濟,形成早期的香港財團,最著名的有英資4大洋行:怡和、太古、和記和會德豐,幾乎壟斷瞭香港經濟的主要行業。20世紀70年代以後,部分英資財團開始淡出香港,到80年代中期,屬英資財團的上市公司青洲英坭、和記黃黃埔、九龍倉、會德豐和香港電燈先後落入華資財團手中,英資財團的地位開始下降。進入21世紀,香港主要的英資財團有匯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嘉道理傢族財團、香港電訊、香港標準渣打銀行等,仍然控制著香港的金融業,壟斷著香港公用事業中的航空、電信、能源等重要行業,並在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商業、房地產業、酒店業及服務業等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匯豐、怡和、太古、嘉道理、香港電訊5大財團最具影響力。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英資財團加緊部署集團發展策略,怡和、匯豐等通過遷冊或重組、加快涉外投資等措施推行集團國際化策略,而太古、香港電訊及嘉道理財團則通過將旗下公司上市實行公眾化、本地化,邀請具實力的中資大集團入股或加強與中方的合作,適應經濟發展動向。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作為英資洋行買辦的華資傢族企業,逐漸形成早期的華資財團。從上海等內地大城市遷移至香港的華資傢族企業,以及60~70年代以來乘香港經濟起飛之勢崛起的新興華資傢族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華資傢族財團的主力。在此期間,從東南亞地區崛起後投資香港的華資傢族財團,亦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華資傢族財團相繼吞並瞭部門屬英資財團的重要上市公司,發展至能與英資財團抗衡的水平。香港華資的主力,主要由李嘉誠傢族、郭炳湘兄弟傢族、李兆基傢族、吳光正傢族(包玉剛傢族)、鄭裕彤傢族、霍英東傢族、龔如心傢族(王德輝傢族)、郭鶴年傢族、陳啟宗傢族、胡應湘傢族、利榮森傢族、羅鷹石(包括羅旭瑞)傢族、邵逸夫傢族等數十個傢族大財團構成。其中,又以李嘉誠傢族、郭炳湘兄弟傢族、李兆基傢族、吳光正傢族(包玉剛傢族)及鄭裕彤傢族5大華資財團的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這些財團的投資領域已從地產延伸到公用事業、航運、倉儲和碼頭、酒店飲食、百貨零售、傳播及金融業,成為多元化綜合性跨區域大型企業,在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恒生指數33隻成分股中,華資公司占瞭23傢。香港最大市值的20傢上市公司中,華資就占瞭12傢。這些華資公司就其規模及影響力而言,比起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英資大公司毫不遜色。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大財團,尤其是英資大財團和主要的華資傢族財團的發展,對香港經濟的穩定繁榮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