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全稱瓜地馬拉共和國。國名源於印第安語,意為“森林茂密的土地”,故被稱為“森林之國”。西部和北部與墨西哥為鄰,東北接伯利茲,東南與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接壤,東臨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灣,南瀕太平洋。海岸線長約500千米。面積108 889平方千米。人口1 436萬(2010)。全國分22個省。首都瓜地馬拉城。

  自然地理 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約占國土面積的2/3。主要位於中、南部地區。境內有從墨西哥延伸而來的兩支東西向山脈:北支為由石灰巖構成的庫丘曼塔內斯山脈,海拔2 700~3 000米;南支是更為高峻的馬德雷山脈,長約400千米,山地南沿綿延一條與太平洋海岸平行的火山帶,火山多達30餘座,其中10餘座為活火山,地震頻繁。塔胡穆爾科火山海拔4 220米,為中美洲最高峰。山間盆地和東西向的莫塔瓜河谷地,以及寬約30~50千米的太平洋沿岸平原,為主要農業區。該地區屬熱帶高地氣候,氣溫和降水隨地勢的高低而變化。南部太平洋沿岸處背風位置,屬熱帶草原氣候,12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5~11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500~1 000毫米。約占國土面積1/3的北部佩滕低地,屬尤卡坦半島的一部分,海拔150~210米。該地區廣佈喀斯特地貌,缺乏地表徑流,多森林,是主要的林木產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年降雨量達2 000~3 000毫米。水利資源豐富,但河流多短小湍急,不宜通航。主要河流有註入大西洋的烏蘇馬辛塔河和莫塔瓜河,前者長1 100千米,是中美洲最長、流量最大的河流。最大湖泊為東部的伊薩瓦爾湖阿蒂特蘭湖為火山湖,風景絢麗,是著名旅遊區。礦產資源有銻、金、銀、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矽石、砂和礫石等。石油儲量14.3億桶。森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34.5%。

  居民 2009年人均壽命70.3歲。居民主要集中在南部盆地和河谷地帶,其次是太平洋地區。印第安人占41%,印歐混血種人占55%,其餘為白人等。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另有20種以上印第安語。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2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

  歷史 屬古代印第安瑪雅人活動地區。3~9世紀,瑪雅人在佩滕湖東北部建立城邦,是瑪雅古國繁榮之地。後向北部地區遷移。1523~1525年,西班牙殖民者P.德阿爾瓦拉多率領的遠征隊征服危地馬拉及中美其他地區,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27年12月西班牙王室在危地馬拉城設置都督府。1821年9月15日宣佈獨立。1822年1月25日並入墨西哥帝國。帝國傾覆後,1823年3月與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合並成“中美洲聯合省”,次年改稱“中美洲聯邦”。1838年聯邦解體。1839年建立共和國。20世紀初,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大舉開發香蕉種植園,並逐步控制瞭危地馬拉的經濟命脈。20世紀大部分時間,國傢由軍人或軍人操縱的獨裁政權統治。1951年J.阿本斯·古斯曼當選總統後,實行土地改革,沒收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土地。1954年發生政變,總統被推翻。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反政府遊擊活動,20世紀70年代後日益加劇,幾乎遍及全國。1996年,政府同各遊擊隊聯合組織“全國革命聯盟”經過5年談判簽訂“最後和平協定”,結束內戰。

圖1 危地馬拉國會大廈

圖2 危地馬拉伊薩瓦爾湖風光

  政治 現行憲法於1985年經國民議會通過,1986年1月14日生效,1994年修正。規定實行多元政治制度,取消對共產黨的禁令。總統、副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總統為國傢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軍人必須在退役5年後才能競選總統。國民議會為一院制,設議長和三名副議長,任期1年。主要政黨有:全國大聯盟,執政黨;危地馬拉共和陣線,反對黨,1990年成立;全國先鋒黨,1990年成立;危地馬拉基督教民主黨,1955年成立;新民族聯盟,1998年成為合法政黨。

  經濟 國民經濟中農業占有重要地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8%(2010)。工業基礎較弱,但在中美洲國傢中相對發達。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 318億格查爾,通貨膨脹率為3.86%。因20世紀80年代陷入內亂,1981~1985年年均增長為−1.1%。90年代經濟好轉,1990~1997年年均增長率為3.9%。2000年以來,政府一直實行貨幣緊縮和金融監管政策,經濟有較好表現,總體經濟環境有所改善。2001年經濟增長2.3%,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2.8%。貨幣名稱格查爾

  15%的就業人口從事工業生產。傳統工業有采礦業、制造業、紡織、食品加工、制藥和造紙等。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美洲共同市場的建立,特別是90年代以後,工業得到較大發展。制成品和工業品的出口值(非客戶工業)2001年為15億美元,超過瞭農產品10億美元的出口值。石油開采也有所發展。“客戶工業”發展迅速,就業人數從1994年的7萬人增至2000年的9.3萬人,2001年出口值3.962億美元。2005年38.7%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咖啡生產在中美洲占第2位。是拉美第三大、世界第五大蔗糖出口國。1997年咖啡出口創匯占總出口收入的25.8%。2005年蔗糖出口收入達2.37億美元。由於1998年後咖啡價格大跌和該國實施出口多樣化,4種經濟作物(咖啡、蔗糖、香蕉和小豆蔻)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從1997年的45%降至2001年的33.1%。旅遊業是重要外匯收入來源。主要旅遊點有蒂卡爾奇奇卡斯特南戈亞柯哈納庫穆等瑪雅文化遺址,以及阿蒂特蘭湖風景和一些火山風光。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主要幹線有泛美公路和大西洋公路。鐵路連接首都和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在一些省份也有支線。1997年6月鐵路經營權被轉讓給美國鐵路開發公司,為期50年。內河航線全年可通航的隻有260千米。主要港口有大西洋沿岸的巴裡奧斯港和聖·托馬斯·德卡斯蒂利亞港,以及太平洋沿岸的錢佩裡科港、聖何塞港和格查爾港。有通往美洲和歐洲的航線,危地馬拉城的拉·奧羅拉機場和蒂卡爾的聖塔埃萊納機場為主要國際機場。

  主要進口燃料、機器和交通設備、建築材料、谷物、化肥和電力等。美國占進口份額的35.2%,墨西哥占12.6%,韓國占7.9%,薩爾瓦多占6.4%,委內瑞拉占3.9%(2000)。主要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水果、蔬菜、小豆蔻、鮮肉、服裝、石油等。美國占出口份額的57%,薩爾瓦多占8.7%,哥斯達黎加占3.7%,尼加拉瓜占2.8%,德國占2%(2000)。

  文化 實行小學義務教育。學制為小學6年,中學6年。2008年文盲率為28.2%。文盲率大大高於拉丁美洲地區,在拉美位居第二位。除國立大學聖卡洛斯大學外,還有4所私立大學。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7年的1.8%升至2009年的3.1%。主要報紙有《中美洲日報》、《21世紀報》、《寫真報》、《自由新聞報》、《時報》等。全國有95多傢廣播電臺,其中,有危地馬拉之聲等5傢由政府控制的電臺,6傢教育電臺和近100傢商業電臺。有24傢電視臺,其中5傢為國傢電視臺(內有1傢為軍隊所有)。

  對外關系 截至2011年,與142個國傢(不含中國臺灣)建立瞭外交關系。與中國無外交關系,有貿易往來。危地馬拉同美國有密切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美國在危地馬拉有軍事使團、軍事顧問和兩處軍事基地。近年來,重視發展同歐盟國傢的關系,加強經濟合作。積極參與中美洲一體化進程。危地馬拉同伯利茲存在領土爭端,2000年年底雙方就穩定邊界局勢簽訂瞭協議。2001年,伯利茲決定驅逐200多名危地馬拉移民,危地馬拉政府堅持以協商方式解決邊境事務,雙方最終達成協議。2006年雙方在華盛頓啟動邊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