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相中的化合物或離子加快傳遞,通過相介面進入另一相的載體的物質。20世紀60年代發現瞭在水和互不溶的有機相間進行反應時,加入某些物質,能大大加快反應速率,1968年正式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相轉移催化劑。常用的相轉移催化劑有鹽、冠醚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帶有一疏水的長鏈和一親水或可解離為離子的基團,可以與水相中的某組分結合或生成絡合物,把該組分從水相遷移到有機相中去進行反應,加速兩相間的反應速率。本質是強化瞭介面相中的傳質速率。若兩相間間隻有質量的遷移但不起化學反應,如液–液萃取,則這樣的載體便不能稱為催化劑,可稱之為相轉移促進劑,相轉移催化劑隻是其中的一類。相轉移促進劑可用於液–液、氣–液、氣–固、液–固所有的相界面傳遞過程。若把這類相轉移促進劑結合在固相界面上,便形成各類的“親和”過程,如親和色譜、親和吸附、親和過濾、親和膜分離等。利用親和促進劑已成為強化分離過程的一個前沿研究方向。如用液膜分離法除去有機相中的酚和有機酸,在液膜中加入叔胺為相轉移促進劑,便可增大這些有機酸在液膜中的穿透速率。在液–液萃取中,用冠醚、季胺鹽為相轉移促進劑,可以與水相中的堿金屬離子絡合,能使這些鹽類的陰離子以離子對的形式轉移到有機相中去,增大遷移和反應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