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志異常且反復發作的中醫疾病。又稱癲癇癲疾,俗稱羊癲瘋。臨床特徵為發作時突然昏倒,肢體抽搐,牙關緊閉,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口中發出豬羊雞叫等異常聲音,蘇醒後除頭暈頭痛疲乏外,一如常人。癇證病發無定時,有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數月一發以至數年一發的。若發作時間長、次數多或經久失治,遂成痼疾,勞累及情緒波動均能觸發,發作過甚,則精神呆鈍,健忘虛弱。癇證與西醫學所稱的癲癇基本相同,,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癲癇,均可參考中醫對癇證的辨治方法論治。

  病因病機 癇證的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積痰、鬱火、驚恐、先天因素幾個方面,且常相互影響。痰可由氣鬱化火、煉液而生,也可由恣食厚味損傷脾胃所致。痰熱迷蒙心竅,神志為之擾亂。鬱火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所生,火動風生,痰濁蒙蔽心竅,則抽搐昏仆。大驚大恐則臟氣逆亂,痰阻風動而作癇疾。先天因素主要為胎氣受損,或父母稟賦虛弱,或父母患癲癇導致小兒肝腎精血不足而臟氣失調,清竅無主,易患癇證。

  辨治 癇證特定的臨床表現為神志異常和肢體抽搐。因病情有輕重的不同,發作表現也有不同,一般發作時間短暫,間歇時間長的患者病情較輕。但癇證的發作均具有起病急、發作時間短暫和反復發作的特點。休止期仍有一定的臨床癥狀。辨治時,發作期和休止期應區別處理。

  發作期 發作期分陽癇和陰癇兩類,治療以熄風化痰、開竅鎮驚為主。陽癇較陰癇一般預後為佳,但陽癇失治,正氣虧虛,可轉化為陰癇。①陽癇證。證見初起有短暫的頭暈頭痛,胸悶不舒,旋即昏倒仆地,不省人事,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肢體抽搐,喉中痰鳴,口吐涎沫,或發作時有類似豬羊的叫聲,甚則二便自遺,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治宜清化痰熱、熄風定癇,常用清熱鎮驚湯為主方,定癇丸也可選用。②陰癇證。證見面色萎黃,手足清冷,抽搐癇作,口吐涎沫,無啼叫或啼叫聲音微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治宜溫陽滌痰、熄風定癇,常用二陳湯加味,送服五生丸。

  休止期 休止期以脾虛痰盛、肝火夾痰、肝腎兩虛等證較為多見,以扶正固本為主:①證見面黃形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咯痰,或大便稀溏,或胸悶泛惡,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屬脾氣虛弱、濕痰中阻。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湯為主方。②證見性情急躁,兩脅脹痛,口苦而幹,便秘溲黃,咯痰黏稠,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屬肝火夾痰。治宜清肝瀉火、化痰開竅,常用龍膽瀉肝湯為主方,酌加珍珠母、鉤藤、栝樓、膽星、石菖蒲等。③證見精神倦怠,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腰酸腿軟,心悸失眠,記憶力減退,舌苔薄白,脈細弱,屬肝腎兩虛,治宜滋腎固本,常用大補元煎為主方。部分患者休止期無自覺癥狀。

  從臨床實踐看,癇證控制發作尚易,除根較難,因而休止期的調理尤為重要。治療不可一味祛風滌痰,要明確病位,審察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予以調治。癇證患者應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生活規律化,以利於治療。對發作期患者要加強看護,避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