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陝西省轄地級市。位於省境中部。轄秦都區楊陵區渭城區3區和三原、涇陽、乾縣、禮泉、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武功10縣,代管興平市。面積 10 246平方千米。人口489萬(2010),以漢族為多,有回族等32個少數民族。市人民政府駐秦都區。夏、商時為邰、崇、程、畢等國封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市區東北部建立都都城,因地處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秦統一中國後,在此定都。前秦置咸陽都,隋並入京兆郡。1950年置咸陽專區,1952年析咸陽縣城區設縣級咸陽市,1953年撤咸陽專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咸陽地區,1983年撤地區改設咸陽市。地處關中盆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區中部,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南境。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左右。年降水量540~630毫米。礦產有煤炭、石灰石、鐵礦石、大理石、油頁巖及石油等。工業門類齊全,多集中在市區。主要有紡織、電子、機械、化工、建材、煤炭、電力、造紙、印刷、服裝、食品等。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兼產油菜子、辣椒、甜菜、烤煙、中藥材、水果等,是陜西重要的糧、油、果、菜、畜、禽產地,是西北唯一的國傢大型商品糧基地和陜西省主要糧棉產區。咸陽位於亞歐大陸橋中部及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中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隴海、咸銅、侯西鐵路在市區交會,西蘭、咸宋、西寶等公路過境或通達。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中醫學院、陜西科技大學、西藏民族學院等大專院校。咸陽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國傢秦王朝的國都及漢、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境內有27座帝王陵和400餘座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綿延百裡,蔚為壯觀,素以“秦都、漢陵”聞名於世,是陜西省主要旅遊地之一。有古邰國、秦咸陽、鄭國渠等重要古代遺址,規模宏大的漢、唐帝王陵,以及各種磚、木、鐵塔等。境北部屬陜甘寧革命老區,已建成淳化、旬邑烈士陵園,以及爺臺山、安吳堡青訓班舊址等革命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