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涎腺部位發生的病變。涎腺又稱唾液腺,分為大涎腺和小涎腺兩類。大涎腺共3對: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小涎腺約700個,主要位於口腔黏膜下層。涎腺疾病常見的有4類:①炎癥性疾病;②類腫瘤和腫瘤;③免疫性疾病;④創傷。涎腺疾病治療的專業性強,宜找專科醫生對癥就診。

  炎癥性疾病 常見的有以下4種。

  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傳染性病毒感染。一般在5~15歲發生。通過直接接觸空氣飛沫,涎液傳播。得病後一般獲終身免疫。表現在腮腺腫大,疼痛,也可累及其他涎腺、睪丸等。常伴有全身不適、發燒、頭痛等癥狀。一般在7~10天恢復。其伴發癥可有睪丸炎、腦膜炎等。治療采用支持療法、對癥治療、服用中藥板藍根,抗生素預防化膿性感染等。

  化膿性腮腺炎 常見的是慢性復發性腮腺炎。常始於兒童時期。腮腺反復腫脹,局部輕度水腫,皮膚可潮紅。腮腺導管有膿液或膠凍狀液體流出。有時伴全身不適。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慢性期應增強體質,保持口腔衛生,按摩腺體等刺激腺體分泌。本病有自愈性。

  涎石病 是在腺體或導管內發生鈣化性團塊,使得涎液排出受阻。表現為進食時劇痛,稱為“涎絞痛”。涎體隨之腫大,過後痛消失。當伴有繼發感染時,導管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治療是去除結石。

  涎腺特異性感染 如涎腺結核,放線菌病以及結節病等。

  類腫瘤和腫瘤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類腫瘤 ①黏液囊腫。多發生在小涎腺,好發在下唇及舌尖腹側,呈半透明,淺藍色小泡,狀似水泡,一般僅黃豆大,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②涎腺良性肥大或稱涎腺退行性腫大。是一種非腫瘤,非炎癥性,慢性,再發性,無痛性腫大的涎腺疾病。常表現為兩側腮腺彌漫性腫大,觸之柔軟並均勻一致,病程長久的稍硬,導管口不紅腫,有時涎腺分泌減少,無特殊治療,可局部按摩,咀嚼無糖口香糖等刺激涎液分泌。

  常見腫瘤 ①多形性腺瘤。又稱混合病。是涎腺中最常見的腫瘤。一般表現為良性腫瘤性質。多見在腮腺,生長緩慢。表現為界限清楚,中等硬度呈結節狀腫塊。短則幾年,核桃大小,長則十幾年,拳頭大小不等。應手術切除。不能做單純腫瘤摘除。②沃辛病。又稱腺淋巴病或乳頭狀淋巴囊腺瘤。是僅次於多形性腺瘤,居第二位的涎腺良性腫瘤。絕大多數發生在腮腺,男性多見。腫瘤生長緩慢,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質地柔軟,有時呈彈性感。治療同上。③黏液表皮樣癌。是涎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者。多見於腮腺。癌瘤生長緩慢,短則數月,長達十餘年。腫瘤體積大小不等,邊界有時清楚,有時不清。質地中等偏硬,觸之呈結節狀。惡性程度視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而異。應徹底手術切除,必要時進行放療等綜合治療。有時還應作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④腺樣囊性癌。曾稱“圓柱瘤”。是涎腺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在小涎腺如腭腺及大涎腺中較小的腺體如下頜下腺。腫瘤生長緩慢,短則數月,長達數年。近期可加速生長。腫瘤大小不等,無界限,不活動,質硬似板樣,常與皮膚黏膜粘連,浸潤性極強。有自發性疼痛。腫瘤常沿神經血管擴散轉移。治療應做局部盡可能大的徹底切除,並配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

  免疫性疾病 如舍格倫氏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外分泌腺呈進行形破壞。表現為口幹、眼幹、涎腺尤其是腮腺腫大,淚腺腫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結締組織疾病。多見於中年女性。病程長,一般呈良性過程,極少數可惡性變。采用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如口幹可用人工涎液濕潤口腔,註意口腔衛生,防止逆行性感染。繼發急性炎癥時可用抗生素,有時經辨證後中藥治療也能改善癥狀。

  創傷 涎腺創傷主要是面部裂傷發生在比較淺表的腮腺。裂傷累及腮腺形成瘺孔,從瘺口中流出涎液稱腺體瘺。裂傷累及導管,在導管斷裂處流出涎液稱導管瘺。腺瘺可用加壓包紮,電凝,服用阿托品等治療。導管瘺常常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