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曲種。因使用普通話表演而流行全國。約在清代咸豐年間形成。表演形式通常為一至三人徒口講說表演。其中一人表演的稱“單口相聲”,二人合演的稱“對口相聲”,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稱“群口相聲”,以二人表演的“對口相聲”最為常見。“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稱為“逗哏的”,配合“逗哏”進行表演的一方稱為“捧哏的”,““群口相聲”在一逗一捧或多捧之外,還有一個調解捏合的一方,稱“膩縫的”。“對口相聲”的節目類型,根據捧逗雙方表演時所發揮的功能作用,還可分為一方主說另一方配合附和的“一頭沉”,雙方各有發揮不分主次的“子母哏”,以及以大段一氣呵成的誦說性表演見長的“貫口活”和模仿學唱為主的“柳活兒”等。表演講究“說學逗唱”,“說”是敘說,統領表演;“學”是模仿,包括學方言、學演唱、學各種事物及其聲響(口技運用)等;“唱”在早期表演中專指演唱“太平歌詞”,屬招徠觀眾和鬧場的手段,後來專指“學唱”,屬“學”的一種;“逗”是相聲進行藝術審美的根本手段,即通過喜劇性的講說表演令人發笑,啟人心智,以笑明理。“說學逗唱”不是同一層面的並列關系,“說”、“學”、“唱”都是為“逗”服務的。一段相聲通常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構成,相當於一篇文章的引子、過渡、正文和結尾,分別起著起、承、轉、合的作用。其中的“墊話兒”在走上高臺演出後常常被略去,逐漸發展為一種可以獨立加演的“翻場”小段節目。引子的作用由“瓢把兒”代替。傳統的相聲表演還有醒木和折扇作為輔助性的道具,20世紀中葉以來被逐漸取消,隻在有些節目中偶爾使用。過去藝人登臺多著長衫,後來不拘一格。

馬季、唐傑忠合說對口相聲

  相聲自形成以來,名傢輩出,流派紛呈。早期的著名藝人有張三祿朱紹文(又作朱少文,藝名“窮不怕”)等。進入20世紀後,李德鍚(藝名“萬人迷”)、焦德海、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和馬季等為有代表性的藝人和演員。

  相聲節目多為短段,歷史上有過單口表演的中篇和長篇。社會功能以諷刺見長,也有一些富於哲理性和知識性的幽默娛樂段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現瞭歌頌型節目,題材逐漸擴大,品位不斷提高,深受全國各族聽眾歡迎。影響所及,還出現瞭一些以各地方言表演的所謂“方言相聲”,以及受相聲影響形成的具有不同民族風格的少數民族相聲類曲種,如“藏語相聲”和蒙古族的“笑嗑亞熱”等。

  據不完全統計,相聲自形成以來積累的傳統節目有300多段。由於口耳相傳或品位不高而流失淘汰不少,許多經典性的節目被搶救整理保存下來,代表性的有“單口相聲”《小神仙》、《巧嘴媒婆》、《連升三級》、《糊塗縣官》等,“對口相聲”《改行》、《陰陽五行》、《歪批三國》、《戲劇雜談》、《賣佈頭》、《地理圖》等,“群口相聲”《扒馬褂》、《四字聯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編演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節目,有《一貫道》、《婚姻與迷信》、《夜行記》、《買猴兒》、《昨天》、《打電話》、《如此照相》、《帽子工廠》、《虎口遐想》、《特大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