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治傢,緬甸聯邦總理(1948~1956,1957~1958,1960~1962)。生於渺妙縣瓦溪馬鎮一個商人傢庭,卒於仰光。青少年時就讀於謬馬英緬學校,後畢業於仰光謬馬高級中學。1929年仰光大學哲學系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為印度巴耶納勒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一度在板庭悟區中學任校長。1934年重返仰光大學攻讀法律。1935~1936年任仰光大學學生會主席。因反對殖民教育制度,領導罷課運動,被開除學籍。1937年參加德欽黨,改名德欽努,負責財務和宣傳工工作。同年與德欽黨領導人一起創辦紅龍書社,出版進步理論書刊,並翻譯發表K.馬克思的《資本論》部分章節。1938年因參加反英大罷工和示威運動一度被捕。翌年12月12日參加緬甸訪華代表團訪問中國重慶。回國後寫瞭《戰時中國》一書,並翻譯E.斯諾的《西行漫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緬甸“出路派”組織(亦稱自由聯盟),並為領導成員。因提出戰後給予緬甸獨立作為支持英國作戰的交換條件,遭英國當局拒絕,遂開展反英宣傳。1940年被捕入獄,1942年日本侵入緬甸時被釋放。1943~1944年任日軍占領下的巴莫政府的外交部長。1944~1945年任宣傳部長。1944年8月與昂山等秘密組織的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取得聯系,從事抗日活動。戰後出任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副主席。1947年自由同盟主席昂山遇刺身亡後,接任此同盟主席和總督行政委員會(臨時政府)總理職務。同年8月赴倫敦簽訂關於緬甸獨立的《努–艾德禮協定》。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後,任緬甸聯邦第一屆政府總理。1956年7月至1957年2月,專任自由同盟主席。1957年3月至1958年8月,再次任總理。1958年自由同盟分裂為兩派,他與德欽丁等組成“廉潔派”,在國會中擊敗吳巴瑞的“鞏固派”繼續執政。同年9月辭去總理職務,任自由同盟“廉潔派”領袖,將政權移交給奈溫(見吳奈溫)將軍為首的看守政府。1960年3月“廉潔派”改組為緬甸聯邦黨後,任黨主席。同年在大選中獲勝,再次出任總理,並兼任國防、內政、宣傳、運輸郵電等部部長。1962年3月總參謀長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後被捕。1966年10月獲釋。1969年4月獲準以佛教朝聖名義出國。赴泰國發起反抗吳奈溫政權的活動,直到1973年離泰赴美。在美國居住1年後流亡印度。獲特赦後於1980年7月回國,9月任三藏經翻譯委員會主席。1981年1月獲緬甸政府授予的一級國傢榮譽稱號。1988年7月重新參與政治活動,成立爭取民主與和平組織,反對軍人政府。1989年12月被軟禁。1992年獲釋。

  1954~1961年曾6次訪華。1954年6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表聯合聲明,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團出席亞非會議。1960年10月代表緬甸政府與中國簽訂《中緬邊界條約》。著作有《罷課的大學生》、《成人之路》、《現代話劇集》和《日本統治下的緬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