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傢。字瞿安,晚號霜厓。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卒於雲南大姚。少孤,嗣於叔祖吳長祥。光緒二十七年(1901)補長洲縣學生員,後兩赴鄉試不中。二十九年赴上海東文學社習日文,三十一年至東吳大學堂任教。1912年初入南社。先後執教於蘇州存古學堂、南京第四師範、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校,主講詞曲。抗日戰爭爆發後,舉傢輾轉於漢口、湘潭、桂林、昆明等地。

  吳梅在文學上有多方面成就。詩得宋詩派宗匠陳三立指點,詞得詞學大師朱孝臧親授,與鄭文焯、況周頤時相切磋,均有深厚造詣。著有《霜厓詩錄》4卷、《霜厓詞錄》1卷及論詞專著《詞學通論》,《霜厓文錄》2卷未刊行。詩作如《讀蓴農〈碧血花〉劇,即集劇中語,默題四絕》、《信陽題何大復集》等,寄托深厚,蒼涼雄勁。詞作如〔臨江仙〕“短衣羸馬邊塵緊”、〔清平樂〕《題鄭所南畫蘭,次玉田韻》等闋,豪宕高逸。他酷愛戲曲,擅制曲、唱曲、譜曲,最早將戲曲教學帶進大學講壇。在戲曲的創作、研究與教學方面的成就為世所推重。任中敏、錢南揚、王季思、唐圭璋、王玉章等均出自他門下。昆曲演員韓世昌、白雲生等曾拜他為師。他在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期間所撰劇作思想藝術水平較高。處女作《血花飛》(又名《萇宏血》),寫戊戌六君子為變法慷慨就義事,惜被嗣祖父焚毀。後作《風洞山傳奇》,取材於南明抗清鬥爭史實,歌頌瞿式耜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京調戲本《袁大化殺賊》,譴責沙俄侵占中國東北的陰謀,褒彰袁大化反帝反清的愛國壯舉。1907年作《軒亭秋》雜劇四折(僅刊出一折《楔子》),歌頌秋瑾烈士;後又於1911年為秋瑾好友徐自華題《西泠悲秋圖》作《越調小桃紅》散曲一套,對秋、徐的俠肝義膽表示欽敬。另有以宋末謝翱登西臺慟哭文天祥為題材的《義士記》(又名《西臺慟哭記》),因未刊而失傳。辛亥革命以後有《暖香樓》、《落茵記》、《雙淚碑》、《無價寶》、《鏡因記》和《綠窗怨記》等劇作,多以愛情、婚姻為題材,主要在音律、文辭上刻意求工。

  吳梅能自己譜曲、度曲、演唱,校訂曲本,審定音律,被譽為近代“曲傢泰鬥”(夏敬觀《忍古樓詞話》)。其藏曲之富,不下二萬卷,精選所藏善本輯成《奢摩他室曲》,為戲曲史研究提供瞭寶貴資料。早期成名作《顧曲麈談》是研究曲律及填詞、度曲之法的專著。所著《中國戲曲概論》(1926)是較早的一部自金元至清代的戲曲通史,補充瞭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未曾論及的明清雜劇、傳奇。又有《詞餘講義》、《奢摩他室曲話》(1907)、《南北詞簡譜》(1939)、《元劇研究》(1929)、《曲學通論》(1932)及數量可觀的曲話、序跋、散論、筆記等曲學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