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的面部生理特徵與人的神情狀貌來推斷吉兇禍福的方法。又稱面相術。流行於世界許多國傢和地區。各國論述此術的著作數量極多,但內容互相矛盾,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著作影響最大。中國較為著名的相書有宋、明時出現的《柳莊相法》《麻衣相術》《神相全編》等。

  根據《左傳》、《吳越春秋》的記載及出土文物證實,中國早在春秋戰國國時期,談相論面已相當普遍,並廣泛運用於處世謀略中。漢代相面理論更為系統,此後歷代逐步完善,形成整套面相系統。它體現瞭天人感應與宿命論的觀點,並在發展的過程中糅入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從相法來看,分為面部結構與眼、耳、口、鼻等器官關系的命祿格局與各自的具體部位命祿之說。其中,有以天地自然之道與人的面部結構和生理器官相匹配來推斷個人命運的,如“五星六曜五嶽四瀆說”(將人的面部結構匹配星辰山河的物象特點)、“五官五行生剋說”(將人的五官與五行相匹配)等;也有以個人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與人的面部結構、生理器官相匹配,來推斷個人命運的,如“十二宮五官說”(如命宮、口為出納官)、“十三部位說”(如印堂、天庭)等。

  相面至今仍流傳於民間。雖然中國的相面與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相結合,包含一定合理成分,但用人的面相部位特點來推究人的前途命運,尚未得到科學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