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傢對自然界的總體觀念的統稱。大致提供瞭以下幾種自然圖景:

  和諧統一的自然圖景 A.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科學上揭示瞭客觀世界中空間、時間、物質及其運動的統一,並在這個基礎上試圖把世界歸結為一個四維時空連續區的統一場。他同M.普朗克一樣,堅信獨立於人類意識的外在世界的存在,堅信它的和諧統一和可理解性。法國物理學傢L.V.德佈羅意提出間斷粒子也伴有連續波波的設想,並由此確定瞭一切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奧地利物理學傢E.薛定諤在他所提出的波動力學中解釋瞭這種波–粒二象性。他進而把生物有機體看作微觀粒子的一定的組織狀態,而服從於嚴格的量子力學定律,從而把連續場的思想推廣到生物學。他在晚年求助於東方哲學,把這種連續觀點推向瞭自我與宇宙統一的哲學極端。英國物理學傢P.A.M.狄拉克所開創的量子電動力學為後來基本粒子領域的統一場論開辟瞭道路。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相應的場量子,而且所有的物質都可以歸結為統一的場。

  隨機變化的自然圖景 N.玻爾特別註意自然界的離散性和偶然性,用“並協原理”對波–粒二象性作瞭進一步的解釋。認為儀器裝置同客體之間存在著某種限度的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人對儀器裝置的選擇,也決定著微觀客體顯現為粒子性或是波動性。這表明,人在自然舞臺上不僅是觀眾,而且是演員,人隻能在主體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整體地認識自然現象。W.K.海森伯沿著他所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進一步闡明,自然過程是概然的,隻是一種“潛能”,隻能通過人們的觀測行為以一定的概率變為現實。經典物理學的因果律隻有在測不準關系的限制下才適用,自然界也在相應程度上依賴於人類而存在。他後期致力於量子統一場論的研究,更傾向於把物質世界看作抽象的數學結構形式,表現瞭某種物理學的柏拉圖主義傾向。

  現代生物學傢也揭示瞭生物進化中的隨機變化過程。美國生物學傢T.H.摩爾根在建立現代遺傳學時就把遺傳基因的隨機突變看作自然選擇的原料。T.杜佈贊斯基進一步認為,自然選擇並不僅僅是挑選有利突變的篩子,同時還是一個主動回答環境挑戰的創造性過程。法國生物學傢J.莫諾也認為,進化起源於有機體不變性結構的隨機擾動。因此,進化不是潛藏在宇宙結構中的預定程序的展現,而是一種純粹偶然的巧合。後來木村資生等人提出的“中性學說”認為,生物進化中分子水平上的突變大部分是中性的,可以通過隨機組合發生遺傳漂變,因而能擺脫自然選擇的壓力完全隨機地決定進化方向。

  自我調節的自然圖景 20世紀中葉以來興起的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在現代科學水平上發展瞭辯證的有機自然觀。N.維納指出,從生命到自動機等控制系統都可以通過反饋調節保持某種穩態,或者過渡到新的穩態。L.von貝塔朗菲原則上把一切事物都看作由各種不同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它們通過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自我調節以實現其整體功能。I.普裡戈金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著重說明,一切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條件下可以從混亂中進行自我組織,建立某種有序結構。H.哈肯建立的“協同學”又揭示出,系統即使在從有序到混亂的退化過程中,由於各種要素的協同作用,也可以出現某種穩定狀態,形成某種無序結構。這些科學成果充分說明,自然界正是由於這種自我調節、自我組織的作用,才能在隨機變化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