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西方興起的一種文學和藝術潮流,出現於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築之中。一般認為它始於1890年前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達到高峰,20世紀30年代開始衰落。現代主義在不同國傢盛行的時間各異:在德國是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末;在英國大約從1908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美國是1912年以後;在俄國是1906年前後;在法國,現代主義流行的時間最長,大約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各流派發展也比較平穩,成就較為顯著。

  現代主義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世界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和精神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受現代反理性主義思潮,如F.尼采的虛無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很深。現代主義的各種流派在藝術主張、藝術形式和風格以及表現手段上雖各不相同甚至有重大差異,但普遍的傾向在於與傳統的文學觀念和創作方法相決裂,對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進行激進的批判和革新。在繪畫方面,出現瞭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以及抽象派野獸派等畫派,而在音樂中則出現瞭“十二音階作曲法”和“無調性音樂”。

  現代主義在文學上又稱“現代派”,它包含瞭許多規模較小的運動,如印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與此相關的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黑色幽默”、“新小說派”等。在思想內容上,它們著力表現世界的破碎、混亂、冷漠與陌生,意義和價值的失落與虛無,人生的荒誕,人的異化和主體性的喪失等。在藝術上,它們有以下共同特征:①不再把反映和再現外部世界的現實作為文學的根本任務,而著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及其對現實的主觀體驗和感受。②對外部環境的描寫大大縮減,故事情節被淡化甚至被舍棄,不再有性格鮮明的主人公和人物形象。③打破瞭傳統文學作品中的時空結構,試圖建立一種純屬主觀的時間和空間,往往顛倒時間順序,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④作品大多具有多義性和語言的模糊性,讀者一般難以從中讀出某種明確的意義和道德結論,而隻能體會到某些“形而上意義”的暗示。⑤在表現手段上,大量使用意識流的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時空錯位、夢境、幻覺、象征、反諷等技巧。

  現代主義作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文學藝術的主要傾向,不僅對世界各國文學的發展產生瞭深刻影響,而且對西方60年代末“後現代主義”潮流的興起起瞭直接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