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逐步形成並流傳下來的、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藝術流派和思潮的總和。現代藝術是在20世紀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均發生急劇變化的歷史語境中產生的,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東西方的現代藝術共處於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之中,但由於各自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風貌和特徵。

  西方現代藝術一般指20世紀以來西方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藝術分道揚鑣的各種藝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現代繪畫的起源一般認為始於19世紀的法國,G.庫爾貝、E.馬奈及印象主義畫傢們的作品反對學院派的傳統,要求更加自然地描繪視覺世界。現代繪畫的另一種含義則是從後印象主義畫傢算起,因為他們主張在形式上進行根本革新,對傳統持反對態度,力求實現個人理想。約自19世紀90年代起,各種運動和風格不斷湧現。把現代藝術限定為20世紀的現象一說,基於以下事實:20世紀初對各門藝術中新的審美經驗的熱烈、廣泛的調查研究,對繼起的所有先鋒派潮流產生瞭決定性的作用。一些流派反復實驗瞭能夠表現新觀點的藝術形式和處理手法。其中有法國的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團體“橋社”和“青騎士”;意大利的未來主義;俄國的射線主義和至上主義;荷蘭的“風格派”,以及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和一些美國藝術傢的個人實驗性繪畫。這種實驗盡管五花八門,但在挖掘繪畫手段本身所固有的潛在因素這一點上都具有現代的特點,力求表現對20世紀生活中的深刻變化所作出的精神反應。在建築方面,最大特點表現為趨向有意識的大幅度簡化。為瞭顯示功能性的結構,對裝飾一概不予重視。這種實用性結構采用新的材料和技巧,能把比例和節奏感處理得恰到好處,不論在功能上還是表現力方面都能做到為現代生活方式服務。與視覺藝術的情況相類似的基本創作意圖,也在其他類型的現代藝術中反映出來。如音樂中的十二音音樂、噪音音樂、多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等;舞蹈中的正統派、效果派、即興派;戲劇中的荒誕派;文學中的意識流等將正常有線序列打亂的敘述手法;電影中的先鋒派、新浪潮派等。

U.博喬尼:《在細頸瓶的空間裡展開》(1912,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西方現代藝術的基本美學原則是強調“表現”,熱衷於多樣探索,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和個體化色彩。這種現象與時代的變革,全球各文化之間的交會互動有著深厚的內在聯系:強調主觀的西方現代哲學影響藝術傢更多地去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現代工業和科技文明的發展激發現代藝術的實驗發明品質;客觀世界的視覺形象可以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攝影、電影、電視、計算機圖像來再現;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傢則借鑒東方藝術、原始藝術並加以發揮拓展,創造出具有象征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的現代派藝術。

  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西方前衛藝術,一般被稱為後現代派,包括波普藝術、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大地藝術等。後現代主義奉行的是折衷、多元化、兼容並包的美學觀,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強調方法論和拼貼手法,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註重作品的機械復制和批量生產,主張藝術平民化。後現代派既有對現代派的否定和反撥,又有相通之處。西方現代藝術,適應瞭現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創造瞭一批可以列入人類經典文化的作品,但遠非所有現代藝術都是無可非議的。

  在中國,現代藝術一般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藝術。中國現代藝術的社會文化語境發生瞭深刻變化,它是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中誕生與成長,在繼承傳統文化與引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向前發展的,帶有新舊交替、中西混融的鮮明特色。中國現代藝術選擇的是一條積極投身民族解放和社會改革的道路,因此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介入性,使中國藝術成為“為人生”的藝術。

  五四運動以來,在新文化倡導者們的影響下,一批批青年藝術傢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用現代藝術形式向封建勢力發起進攻,油畫、雕塑、版畫、西洋音樂、歌舞等外來藝術在中國紮根,並逐漸中國化。1949年以後,中國推行為人民大眾服務、反映革命的藝術方針,使藝術實現瞭大眾化。民眾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年畫、宣傳畫、歌謠、群眾歌舞得到迅速發展。傳統藝術也在探索中重新獲得生機。油畫、國畫、音樂、舞蹈在民族化、現代化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在繼承中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參照,吸收其有益的創新成果,促進瞭藝術形式和風格的多樣性和現代性。現代風格的建築,城市雕塑、工業設計、壁畫、環境藝術以及流行音樂、現代舞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

  

推薦書目

 張延風. 中國藝術史.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0.

 李行遠. 西方美術史綱.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