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傢在自然科學革命中形成的對自然界的各種看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科學主義自然觀 它強調自然界隻是在自然科學的,特別是數學和物理的命題中顯示出來的東西。B.A.W.羅素認為不應當把自然界歸結為物體的總和,而應當看作由點、瞬間、質點所組成的一系列“事件”,即事物的各種性質和關係的系統。它們組成某種可用數學描述的先於經驗的的邏輯結構,構成一個先驗的實在的“共相世界”。L.維特根斯坦堅持,世界不是事物而是“事實”的總和,即邏輯空間中可能的東西,它是外在於現實世界的某種邏輯結構。因此,從邏輯必然性不能導出現實世界的因果聯系。R.卡爾納普要求哲學局限於科學所描述的現象,局限於對表述這些現象的科學語言進行邏輯分析,以排除一切世界觀因素。

  科學實在論發展瞭這種自然觀。K.R.波普爾認為科學是人關於自然界的唯一認識形式,因而自然界隻有通過科學理論的不斷檢驗和批判才能表明其獨立存在,並且不斷地表現出它的永無窮盡的非決定性的本來面貌。H.普特南也認為,自然界的實在狀態和結構隻能愈來愈好地表現於科學理論之中。

  人本主義自然觀 它反對從科學出發認識自然界,認為自然界總是同生命、主體、人耦合著,是後者活動的產物。直覺主義者H.柏格森認為宇宙是生生不息的長河,是生命的沖動或創造的進化,也是唯一實在的真正時間——“綿延”。物質隻是綿延中斷的結果,是生命止息以後的餘燼,它表現為科學所描述的世界空間性。因此,人們隻能靠直覺、詩和藝術,而不能靠科學和理性認識自然界的本質。存在主義者J.-P.薩特提出,自然界是無限的,而且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整體。它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認識的東西,隻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可能性。他認為,人的存在要求絕對自由,必須依靠自由選擇塑造世界、塑造未來。某些實用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傾向於這種自然觀。如W.詹姆斯聲稱,他們並不管自然界本身如何,而隻看它對人的效果,實在世界隻是一個我們聯結各種經驗事實的過程,就像用五顏六色的石子鑲成一個“多元的宇宙”。自然界隻是人在實踐中的創造。

  有機主義自然觀 這種自然觀在調和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種傾向的基礎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有機體。過程哲學的創始人A.N.懷特海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秩序、有生命的整體,其中的原子、電子是原始有機體。它與生命融為一體,是一個創造的進化和由潛能變為現實的有目的的過程。英國的J.C.史末資也把自然界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其中蘊藏著一種創造性力量和趨向,從而使簡單的結構不斷向著日益復雜的結構演化,最後達到理想的整體。

  新托馬斯主義自然觀 新托馬斯主義者認為科學和哲學都不足以解決自然觀問題,而力主用“超自然”、“超物質“的信仰加以補充。認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質料和規定這種質料的形式組成的,整個自然界表現為這兩種不同成分之間的結合,並且具有各種不同的層次。一切層次中最低級的是無生命物體,這些物體缺乏有機的統一和活動;而生命則顯示出較大的統一和活動。最後的層次是凌駕於無生命物體和有生命物體之上的人,人的使命就在於認識最高的存在——上帝。上帝是“純存在”或“純形式”,正是由於它才保證瞭自然界成為一個統一的合乎規律的整體。新托馬斯主義的這種自然觀,是中世紀神學自然觀(見歐洲中世紀自然觀)在現代科學條件下的復活。